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约束理论及在传统企业中应用研究

作 者: 侯卫
导 师: 栾庆伟
学 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专 业: 工商管理
关键词: 约束因素 约束理论 有效产出 有效产出率 TA会计方式 作业管理 作业成本 思维工具
分类号: F27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451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约束理论是由美藉以色列物理学家Eliyahu M. Goldratt博士提出的,最早为人们所识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见于他著的系列小说《目标》中。约束理论的基础思想是在每个系统中都有一处或几处约束环节,而整个系统的绩效就是由其中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所决定的。约束环节是阻碍系统目标得以实现的任何因素。例如,在制造业的企业中,其生产瓶颈就是一个约束因素。约束理论的倡导者们十分强调约束因素的重要性,主张经营者应该把目光从其它方面转移到约束因素上,要改变以前把注意力紧盯在降低成本的上做法。与那些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管理理论相反,对约束理论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议,其主要原因是Goldratt博士认为约束理论与传统的成本理论是相对立的,他称传统的成本会计方式是生产率发展的“头号敌人”,主张经营者必须把自己从“成本世界”中解放出来,并把“成本”一词从经营者的词汇中抹去,因为在“成本世界”中管理者过分强调降低成本的作用,尤其表现在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上。 在应用约束理论之前,管理者必须重新审视企业的目标。应该说追求利润最大化并没有错,问题是要将当期利润和长远的盈利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约束理论细化了企业的目标,提供了更简便易行的具体措施,变“反馈式经营”为“前馈式经营”,提出企业的目标应该是追求现在和将来的现金净流入,约束理论同时提出过分地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短期利润率,但却损伤了企业的长远盈利能力。为了配合约束理论的应用,约束理论的倡导者们设计了一种新的适用于管理者的会计方式——Throughput Accounting,通过这种会计方式来让经营者认清并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企业目前所创造的货币化的价值是多少? 2·企业仓IJ造货币化价值的能力有多大? 3·企业用于运营的资金是多少? 与这三个问题相关的三个指标是:有效产出、存货、运营费用。同以 往存货的概念不同的是,约束理论中的存货概念是指企业为了运营而占用 的所有资产,其中包括厂房和机器,理出是股东预期的是资金上的口报而 不是难以变现的固定资产和存货,所以,对经营者来说,存货就是对股东 的负债。为更好地提升股东的价值,约束理论告诫经营者在考虑问题时, 优先顺序应该是:有效产出一存货~运营费用。约束理论在提出自身的理 念的同时,也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这些方法和工具有助 于经营者识别并解除系统中的硬约束和软约束。显然,每一种理论都有其 优点也有其局限性,约束理论的优点在于它提供给经营者在有限的系统能 力下追求并实现最大有效产出的方法,并使经营者能以少量的利润损失换 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灵活性;它的局限性是不能适用所有的经营环 境,在需方市场中当供货期要求不紧迫时表现不佳。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约束理论的内涵、思维工具和 Throughput gCCounttog方式进行分析,并结合事例对其应用进行探研。

全文目录


0 前言  11-13
1 传统企业运作规则调整的必要性  13-21
  1.1 网络泡沫的破灭  13-16
    1.1.1、 新经济  13-14
    1.1.2、 网络经济的泡沫  14-16
  1.2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相互整合  16-18
    1.2.1、 使泡沫变成现实  16-17
    1.2.2、 企业面临的任务  17-18
    1.2.3、 企业的内部准备  18
  1.3 B2B与ERP  18-21
2 约束理论浅析  21-39
  2.1 约束理论  21-25
  2.2 约束理论的思维流程  25-33
    2.2.1、 思维流程(THINK PROCESS)概述  25-26
    2.2.2、 思维流程(TP)的逻辑内涵  26-27
    2.2.3、 思维流程(TP)的技术工具  27-30
    2.2.4、 解决“约束”的五大核心步骤  30-32
    2.2.5、 五大核心步骤与思维流程的关系  32-33
  2.3 约束理论的管理原则  33-39
    2.3.1、 物流的平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  33-34
    2.3.2、 “非约束”利用程度的决定因素  34-35
    2.3.3、 资源的“利用”(Utilization)和“活化”(Activation)  35
    2.3.4、 “约束”上的损失等于整个系统的损失  35-36
    2.3.5、 “非约束”的高效率无益于增加系统有效产出  36
    2.3.6、 “约束”控制了库存和有效产出率  36-37
    2.3.7、 运输批量与加工批量  37
    2.3.8、 批量的可变性  37-38
    2.3.9、 编排作业计划时考虑系统资源约束  38-39
3 约束理论与JIT、MRPⅡ的对比分析  39-51
  3.1 运用背景比较  39-43
    3.1.1、 市场需求  39-40
    3.1.2、 企业协作环境  40
    3.1.3、 企业内人员协作环境  40-41
    3.1.4、 生产专业化技术  41
    3.1.5、 信息技术  41-43
  3.2 运用准则比较  43-45
    3.2.1、 追求的目标  43
    3.2.2、 人员使用  43
    3.2.3、 原材料库存  43-44
    3.2.4、 在制品库存  44
    3.2.5、 成品储备  44
    3.2.6、 质量管理  44
    3.2.7、 提前期  44-45
  3.3 管理手段的比较  45-48
    3.3.1、 计划展开方式  45
    3.3.2、 能力平衡方式  45-46
    3.3.3、 库存的控制方式  46
    3.3.4、 质量的管理方式  46-47
    3.3.5、 物料采购与供应的方式  47
    3.3.6、 人员调配的方式  47-48
  3.4 约束理论与MRPⅡ、JIT结合使用的必要性  48-51
    3.4.1、 企业内部  48
    3.4.2、 企业外部  48-49
    3.4.3、 必要性  49-51
4 约束理论在传统企业中的应用  51-86
  4.1 成本管理构架内的约束理论  51-55
  4.2 约束理论与其它成本理论的比较  55-57
    4.2.1 同吸收成本理论的比较  55
    4.2.2 同可变成本理论进行比较  55-56
    4.2.3 与相关成本分析进行比较  56
    4.2.4 与作业成本管理理论相比较  56-57
  4.3 有效产出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的对比分析  57-70
    4.3.1 虚拟一个生产型企业模型  57-58
    4.3.2 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的优化模型  58-63
    4.3.3 基于有效产出最大化原则的优化模型  63-68
    4.3.4 优化结果比较分析  68-70
  4.4 TA会计(THROUGHPUT ACCOUNTING)方式的应用  70-81
    4.4.1、 TA会计的部门分类方法  70-71
    4.4.2、 TA会计的应用实例  71-77
    4.4.3、 TA会计指标与传统会计指标的关系  77-81
  4.5 约束理论在外购决策及营销上的应用  81-86
    4.5.1、 约束理论下外购的意义  81-82
    4.5.2、 TOC与ABC综合模式的外购决策  82-84
    4.5.3、 约束理论在营销上的应用  84-86
结束语  86-88
附录: 与约束理论相关的国外网站和讨论组  88-90
参考文献  90-91

相似论文

  1. 技术支持的思维工具在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G633.6
  2. 类型思维及其法学方论意义,D90
  3. 约束理论及在印刷企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研究,F407.84
  4.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F275.3
  5.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X卷烟物流配送中心的应用探索,F253.7
  6. 高校精益教育成本管理研究,G647.5
  7. H公司整车物流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F426.471
  8. 长航凤凰公司驳船航次成本控制模型研究,F552.7
  9. 作业成本法在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197.3
  10. 经营成本的因素分析及控制,F275.3
  11. 成品油物流成本控制研究,F252;F406.72
  12. 作业成本法在中邮速递物流企业中的设计应用研究,F253.7
  13. 汽车零部件循环取货入厂物流运作方式及成本分析,F252
  14. 成本动因的选择与合并研究,F224
  15. 作业成本法在港口物流业中的应用研究,F253.7
  16.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公路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F542
  17.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F234.3
  18. 作业成本管理在软件服务业的应用,F406.72
  19. 3类危险货物在集装罐多式联运中的成本控制分析,F253.7
  20. 制造企业面向需求维护成本的分析及其结构研究,F406.7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