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英汉诗律比较研究

作 者: 史成业
导 师: 鞠玉梅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汉诗 中英诗歌 集体表象 四行诗 中国文化起源 《竹枝词》 中国诗歌史 语言论转向 二十世纪初期 节的形成
分类号: I1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0年
下 载: 4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众多的文学形式中。诗歌是与语言特点关系最为密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具有鲜明的特征。诗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格律,主要包括节奏和音韵。这也是诗歌所以能激发情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西方二十世纪学术界中出现了“语言论转向(Linguistic Turn)”。这场肇始于瑞士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的“范式革命”开启了对文化,人,文学艺术等的新理解。而诗学在中国不甚发达的原因不外乎二:一是一般诗人与读诗人常存一种偏见,以为诗的精微奥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经科学分析,则如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断(单就中诗而论,似乎确也如此)。其次,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不重分析,长于直觉而短于逻辑的思考(这与中诗有着因与果的关系)。而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的方法。 本文从文化和语言学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诗的起源,形式的演化和格律,分析了中英诗歌形式与格律的异同并进一步讨论了中英诗歌与各自语言和文化内在的一致性。 全文共分五章,加上引言和结束语共七个部分。 诗歌的交流在各民族的历史上源远流长。各民族互相借鉴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英诗中的十四行诗就来自意大利,而日本的俳句也被引入英诗中。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新诗人在借鉴西方诗歌的基础上发起了新诗运动。十四行诗也被引入中国。在引言中,笔者在主要论述二十世纪以来中西诗歌交流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英诗歌格律比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要理解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其起源。在古代,诗歌,音乐和舞蹈是混一的。它们共同的命脉是节奏,同绘画一样成为人类最古的艺术形式。民歌是诗歌的摇篮和源泉。在西方,抒情诗(lyric)原义为弹竖琴(lyre)时所唱的歌。近代欧洲歌谣体(ballad)意指叙事歌。颂(ode)原指在戏剧,奥林匹亚或其他体育竞赛上的合唱。在中诗里,许多诗题本身就是歌谣,如《蒿里行》,《竹枝词》等。汉魏乐府中的《鼓吹》,《横吹》,《清角》,《清商》等都是以乐调名诗篇。第一章讨论了诗歌的起源及演化轨迹。简要介绍了诗歌是如何从一种混合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的。 第二章赃概括了中英诗歌各自的形式服史及其娜变化的社会文化根源。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中英诗歌的发展轨迹也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中诗从一开始就具备了自己本质特点并历久不衰,大体的齐言诗与偶句押韵和一韵到底在中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而英诗却不同:英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受欧洲大陆各国诗歌的影响,英诗经历了多样的格律样式。西方语言的本质在于它高度的分析性和极强的逻辑功能.西方语言威功的构造了一个认知的世界。西方最早的诗为叙事诗,史诗被认为是与悲剧同等重要的文学体材。与西方科学的散文的语言相比,汉语可以说是诗的语言,人生的语言。结合中国“圆式思维”的特点,中国诗获得了很高的自由度,能自然的生发出飘逸,膘肽的高层次美感。而当这两种村走到二十世纪后,传统的梆形式已经显老化。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世界丈明的进一步交流,它们向对方学习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由于语言的不同,汉英淋的格律也是不一样的。汉语的一字一音使中诗易于形式上的整齐而音节又易于散漫。中诗的节奏主要在于两字一顿*真顿)。四声对于造成和谐功用甚大,但于造成节奏却并不明显。而且汉诗每句末必顿,加上汉语语音体系的特点,所以汉诗中韵(巾yme)就成了极其重要的困素。但是在英诗中,由于英语单饲中轻重音节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英语中又是多音节词占优势,加上语调的明显的起伏,所以英诗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与中诗相比,英诗句末一词并不非常重要,荚诗可以不M于韵而造成和谐,所以英诗中还是节奏(巾帅m)占了更重要的地位。然而梆毕竞来自音乐,汉语的特点使得汉语更宜于诗。第三和四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具体比较了中英诗的格律。探讨了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并区别于其它样式在形式上的本质持点,以及汉诗是如何更宜于诗的。 第五章主要分析了中西深层文化差异的根源以及在村形式上的反映。要真正了解一种文学,就要着眼于它身上的文化烙印,并发现作为它内在灵魂的那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它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民族特点。它们不是短暂的,偶然的,而是经过时间洗涮的,比较确定的东西。它们自身尽管也在演变,但始终不离自己的灵魂。作为一种大陆民族文明,中国文化起源于古代的黄河流域。相对稳定的大陆性气候,早期农业社会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使古代的中国人较多的认识到群体力量的伟大及群体内部调节的重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自然界内部构成的精细和H睦和逻辑分析。形成了靠神秘的集体表象约束个体囱由的氏族,utx集团。与此相适应,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明晰的纵向穿透而长于模糊的横向关联。从集体表象到“万物有灵论,从“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 无不反应了人们认知模式的直现猜测和碌脓模糊的特点。反映在诗歌中就是?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6
英文摘要  6-10
Introduction  10-14
Chapter On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Poetry  14-19
  1.1 What Is Poetry  14-15
  1.2 The Origin of Poetry  15-17
  1.3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Poetry  17-19
Chapter Two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sody  19-35
  2.1 Introduction  19-20
  2.2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osody  20-29
  2.3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Prosody  29-35
Chapter Thre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hythm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35-45
  3.1 An Introduction to Metrical Systems  35-38
  3.2 Rhythm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38-45
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hym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45-55
  4.1 An Introduction  45-47
  4.2 Rhyming Patter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47-53
  4.3 Conclusion  53-55
Chapter Five A Cultural View o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55-61
  5.1 An Introduction  55-56
  5.2 A Cultural Analysis on English Poetry  56-58
  5.3 A Cultural Analysis on Chinese Poetry  58-61
Conclusion  61-62
参考文献  62-65

相似论文

  1. 菅原道真隐逸汉诗研究,I313.072
  2. 当代清江流域土家竹枝词研究,I207.23
  3. 翻译美学视域中许渊冲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I046
  4. 山东竹枝词民俗词语研究,I207.23
  5. 云南竹枝词民俗词语研究,I207.22
  6. 退溪李滉对陶渊明文学的接受,I312
  7. 汉诗英译的译者意向性研究,H315.9
  8. 概念整合理论对古典汉诗英译意象传递的阐释,H315.9
  9. 论现代汉诗的美育价值及其实施途径,G633.3
  10. 东北竹枝词研究,I207.22
  11. 刘禹锡《竹枝词》及其政治品格,I207.22
  12. 菅茶山汉诗中的中国文化影响和日本风土特性,I313
  13. 杨宪益汉诗英译中的文化翻译研究,H315.9
  14. 浅析中国现代汉诗的民族身份问题,I207.25
  15. 诗歌交流过程中的和汉互译尝试,H36
  16. 汉诗英译外在美再现的中庸之道,H315.9
  17. “平家物語”における日本漢詩,I313
  18. 《新撰万叶集》上卷“恋部”研究,I313
  19. 论古典汉诗文化意象的翻译,H315.9
  20. 鸳鸯湖棹歌研究,I207.22
  21. 查揆竹枝词《燕台口号一百首》的词汇研究,H13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