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众文化批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 者: 谢伟伟
导 师: 李明泉
学 校: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大众文化批评 批评实践 问题和走势
分类号: I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9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社会迅速勃兴,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正是对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全面分析。本文试从大众文化理论发展脉络、生存现状的角度,通过对我国大众文化批评理论的梳理,以及对目前大众文化批评的实践活动、我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功能和意义等的剖析,来探询我国大众文化批评所存在的问题和走势。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大众文化批评的理论背景。这一部分主要对阿诺德的精英文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和菲斯克的能动大众与生产性文本理论等四个重要阶段和代表人物的观点作一个理论的梳理和廓清。寻找大众文化批评理论从全面批判大众文化到多视角、跨边界的批评实践轨迹,为下文探求我国大众文化批评的理论借鉴和发展实践提供一个理论背景和原则立场。第二部分:我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发展历程。主要从我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特征与功能、我国大众文化批评的产生发展以及我国大众文化批评的权力诉求四个方面作一些基本分析,探讨我国大众文化的出现及大众文化批评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第三部分:大众文化批评的实践及其意义。从目前大众文化批评与后现代主文化的融合、后现代实践----电影和文本中的戏仿、大众文化批评所呈现的批评功能及批评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我国大众文化批评实践中的情况和积极效果。这部分内容注重从批评实例出发,如对文学和电影批评实践活动的分析等,旨在于突出大众文化批评在大众文化泛化的当下存在的积极意义。大众文化批评能调节大众文化生产者、大众文化产品、大众文化消费者这三个环节的关系,还能调节大众文化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第四部分:大众文化批评的问题和走势。本文认为,大众文化批评的存在有两面性,在担当着引导大众文化发展方向的责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挥之不去的精英主义立场;“移植”理论的他者语境;大众文化批评对象的扩张等问题使大众文化批评的消极性彰显。大众文化批评依然担负着人文精神导向性的任务,在进行批评媒介多元整合的情况下,最终成为关注社会文化发展的监督者。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3-4
Abstract  4-8
引言  8-10
  一、大众文化的概念  8
  二、精英文化的概念  8
  三、文化批评的概念  8-9
  四、大众文化批评的概念  9-10
第一章 大众文化批评的理论背景  10-17
  第一节 阿诺德的精英文化理论  10-11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  11-12
  第三节 本雅明的“复归之路”  12
  第四节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12-14
  第五节 菲斯克的能动大众与生产性文本理论  14-17
第二章 我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发展历程  17-28
  第一节 我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  17-20
  第二节 我国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与积极功能  20-25
  第三节 大众文化批评的产生发展  25-26
  第四节 大众文化批评的权力诉求  26-28
第三章 大众文化批评的实践及其意义  28-36
  第一节 大众文化批评与后现代文化  28
  第二节 后现代实践——电影和文本中的戏仿  28-30
  第三节 大众文化批评的功能  30-33
  第四节 大众文化批评的意义  33-36
第四章 大众文化批评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36-42
  第一节 挥之不去的精英主义立场  36-37
  第二节 “移植”理论的他者语境  37-38
  第三节 人文精神的导向性作用  38-39
  第四节 批评媒介的多元整合  39-40
  第五节 大众文化批评对象的扩张  40-42
结论  42-43
参考文献  43-44
致谢  44-45
个人简历  45

相似论文

  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I206.09
  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回顾与反思,G122
  3. 中国九十年代大众文化批评,I206.09
  4. 当代大众文化的美学阐释,I01
  5. 当前我国媒介批评实践的研究,G206
  6. 瞿秋白批评实践研究,D231
  7. 胡风文艺批评风格阐释,I206.6
  8. 论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实践性品格,I207.42
  9. 现代性视域中的吴宓诗学思想研究,I206.6
  10. 文化诗学视域下伊格尔顿文本观述评,I06
  11. 《小说林》研究,I207.42
  12. 文学:在历史中回眸,I206.09
  13. 接受反应文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I206.6
  14. 为了不被忘却,I206.6
  15. 中西兼容 神韵独具,I206.09
  16.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初探,I206.09
  17. 战斗着的诗人:论胡风批评实践及其文化命运,I207.25
  18. 冯健男文学批评研究,I206.09
  19. 中国文学批评实践性品格的当代重塑,I206.09
  20.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研究,I207.22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评论、文学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