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鲁迅与“托派”关系研究

作 者: 刘晓静
导 师: 田刚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鲁迅 托洛茨基派 陈独秀
分类号: I21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所谓的“托派”是指托洛茨基反对派,包括苏联托洛茨基反对派和中国“托派”。虽然“托派”是一个政治性的组织,但在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的思想论战中颇具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政治界、思想界,而且波及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领域。苏联“托派”是指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共产党的反对派”,它不同于正统的斯大林派,在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国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在反省期间,在很多问题上都和托洛茨基的思想不谋而合,从而走向了“托派”,并成立了中国“托派”小组织。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精神界之战士,发生在三十年代的这一思想论战势必会引起鲁迅的思考,对鲁迅产生一定的影响。“托派”由于其特殊的政治身份,在中国一直以妖魔化的形象存在着。《答托洛茨基派的信》被认为是鲁迅“托派”观的重要表述,这封信提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鲁迅亲近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反对以陈独秀为首的“托派”的实证。这封信自从被编选到中学课本,就形成了我们的“鲁迅的‘托派’观”,影响绝非一代。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解放,重要资料的公开,以及史料的发现,这封信的很多问题浮出了历史地表。细细考证这封代表了鲁迅“托派”观的重要信件,会发现很多问题并非如以往历史呈现的那么简单。对鲁迅与“托派”关系的研究,很多学者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由于时代和史料的局限,很多事情并没有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达到历史的真实,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有待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鲁迅与“托派”的关系,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课题。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第一还原“托派”被妖魔化的形象,第二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一下鲁迅与“托派”的关系。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托派”简介。这是一些背景资料的梳理,包括苏联托洛茨基反对派和中国“托派”,阐述他们产生的复杂的历史原因,以及“托派”的组织机构、成员代表、政治见解、机关刊物,并评价他们的对与错、得与失,以及“托派”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二部分是鲁迅与托洛茨基。鲁迅作为文学家、思想家更多的是从文学的角度了解托洛茨基,而且对托洛茨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极为认可,他在购买和阅读后,开始引用托洛茨基的批评理论,并作为自己评价革命文学的尺度。鲁迅对托洛茨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革命人”、“同路人”的论述都有很深的体悟,无产阶级的文学批评方法最后成为鲁迅晚年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部分是鲁迅与成为“托派”的陈独秀。鲁迅与陈独秀在日本时就有可能相见,他们都反对清政府的思想统治。五四时期则共同致力于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振兴,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即使在五四后期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后,鲁迅也并不像胡适那样以决绝的姿态反对《新青年》的分裂。“五四”之后,鲁迅依然坚守自己国民思想改造的救国理想,他与陈独秀分道扬镳了。成为“托派”的陈独秀和共产党文化战线上的精神领袖鲁迅有很大的政治分野,不过鲁迅并没有因此而彻底否定陈独秀,在他的文章中还有对陈独秀温情的回忆,但毕竟属于不同的派别,他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现实误解,而这一切都将在文中有较细致的表述。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答托洛茨基派的信》的风波,这是鲁迅研究中一个有待深入思考的课题。本文试图在鲁迅与“托派”关系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冯雪峰、许广平、胡风等已有的和近来的回忆,以及鲁迅的思想、文风、人格,来对比论证这封曾经被认为表述了鲁迅“托派”重要观点的信,实际上并非鲁迅所作,也不能代表鲁迅的“托派”观。从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靠近历史的真实,解决鲁迅研究的这一大公案。随着鲁迅、陈独秀和中共党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鲁迅与“托派”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立足于真实的历史资料,运用最新发掘的史料,经过细致论证和周密论述,还原“托派”被妖魔化的形象,阐述清楚鲁迅与“托派”的关系,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这一随着时代发展的课题。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绪论  8-10
第一章托洛茨基反对派与中国 “托派”  10-18
  一、托洛茨基反对派  10-13
  二、中国“托派”  13-18
第二章 鲁迅与托洛茨基  18-27
第三章 鲁迅与陈独秀  27-39
  一、五四时期的鲁迅和陈独秀  27-31
  二、鲁迅与成为“托派”的陈独秀  31-39
第四章 《答托洛茨基派的信》的风波  39-45
结语  45-47
参考文献  47-49
致谢  49-50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0

相似论文

  1. 言语生命表现论视野下高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G633.3
  2.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的翻译思想,H059
  3.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比较鲁迅与林语堂的翻译思想,I046
  4. 鲁迅与摄影,I210
  5. 对弱势群体生存况味的人性化书写,I207.42
  6. 漫步云端的诗意与尴尬,I207.42
  7. 王瑶现代学术思想研究,I209
  8. 鲁迅与延安文艺,I206.6
  9. 丁玲与鲁迅:女性命运的共同关爱与书写者,I207.42
  10.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研究(1937-1942),D231
  11. 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G623.2
  12. 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研究,J524
  13. 鲁迅回忆性散文中的人物建构,I210.5
  14. 走“近”鲁迅,才能走“进”鲁迅,G633.3
  15. 20世纪初期陈独秀的思想转变,K261
  16. 地域形象的载体,I206.6
  17. 鲁迅杂文否定性意象研究,I210
  18. 论鲁迅对重铸中华民族精神的探索,I210
  19. 人与文:都市体验观照下的鲁迅30年代杂文,I210.4
  20. 尼采唯意志论美学思想对鲁迅、朱光潜的影响,B83-09
  21. 译者主体性研究,H059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作品集 > 鲁迅著作及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