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受贿罪若干问题探析

作 者: 钟烨
导 师: 陈忠林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受贿罪 主体 特殊表现形式 非物质性利益 索贿 法益
分类号: D924.3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0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几年,犯罪者手法不断翻新,犯罪形式变化多样,更具隐蔽性。这类犯罪案件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引起了广泛争议。本文所分析的就是其中一个较具典型意义的案例。本文通过综述案情,得出具有争议的四个焦点:(一)受贿罪主体资格认定;(二)受贿罪的特殊表现形式;(三)非物质性利益能否作为受贿罪的犯罪对象;(四)索贿行为的认定。关于受贿罪的主体资格认定,笔者通过分析刑法第93条,提出了目前理论上对于主体资格认定的两个学说,按任职单位性质认定和仅按是否从事公务认定。无论何种学说,最重要的是确定“公务”的内涵和外延。由此提出了关于“公务”的两种学说,其一是和“劳务”相对的概念,另一则是与“私务”相对的概念。最后通过分析本案实际情况,得出被告人完全具有受贿罪主体资格的结论。关于受贿罪的特殊表现形式,笔者提出了现存的两种观点:否定论(不应以受贿罪处罚)和肯定论(应以受贿罪处罚),并列举了在司法实践中对三种变相受贿的实际操作。最后通过分析本案实际情况和最新立法成果,得出本案完全符合受贿罪表现形式的结论。关于非物质性利益能否作为受贿罪的犯罪对象,笔者提出了两种观点,即否定论和肯定论。最后通过分析案例具体情况,笔者支持了肯定论的观点,并提出了将非物质性利益纳入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立法建议。关于索贿行为的认定,笔者对“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为索贿的客观要件提出了否定意见;对索贿的既遂标准提出了两种观点,肯定论和否定论(是否以收受贿赂为既遂标准),并表明了笔者支持肯定论的观点。通过分析案例具体情况,认定本案中的个别情节完全符合索贿行为的认定,应以受贿罪从重处罚。另外,笔者还提出了受贿罪的法益应是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要有效打击、制裁贿赂问题,需要转变观念,完善立法,引入法益的概念。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1
一、案由  11
二、案情  11-12
三、案件焦点  12
四、争议分析  12-24
  (一) 受贿罪主体资格认定  12-15
    1. 按任职单位性质认定  13-14
    2. 不论任职单位性质,直接以是否从事公务认定  14-15
  (二) 受贿罪的特殊表现形式  15-19
    1. 否定说即不应按受贿罪处罚  16
    2. 肯定说即应按受贿罪处罚  16-19
  (三) 非物质性利益能否成为受贿罪的犯罪对象  19-21
    1. 否定论  19-20
    2. 肯定论  20-21
  (四) 索贿行为的认定  21-24
    1. 是否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索贿行为的客观要件  22-23
    2. 索贿行为既遂标准的认定  23-24
五、案件结论  24-31
  (一) 主体资格认定结论  24-25
    1. 理论上的认定结论  24-25
    2. 对本案的认定结论  25
  (二) 受贿罪特殊表现形式认定结论  25-28
    1. 理论上的认定结论及最新立法规定  25-27
    2. 对本案的认定结论  27-28
  (三) 非物质性利益能否作为受贿罪犯罪对象认定结论  28-30
    1. 理论上的认定结论  28-29
    2. 对本案的认定结论  29-30
  (四) 索贿行为认定结论  30-31
    1. 理论上的认定结论  30
    2. 对本案的认定结论  30-31
六、立法建议  31-36
  (一) 受贿罪保护的法益及立法建议  31-33
    1. 受贿罪保护的法益理论研究  31-32
    2. 我国对受贿罪法益认识的现状及立法建议  32-33
  (二) 立法将“非物质性利益”纳入受贿罪犯罪对象的必要性  33-36
    1. 大多数国家的立法规定  33-34
    2. 非物质利益贿赂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34
    3. 将非物质利益排除在贿赂范围之外违背罪刑相适应原则  34
    4.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4-35
    5. 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需要  35-36
结语  36-37
参考文献  37-39
致谢  39

相似论文

  1.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2.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4.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5.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6.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7. 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研究,B82-057
  8.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滞问题研究,D630
  9.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0.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11.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研究,D630
  12.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13. 主体功能区管理环境法问题研究,D922.68
  14.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5. 新时期我国工人主体性发展研究,D663.1
  16. 学生评价多元化研究,G40-058.1
  17. 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G841-4
  18.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19. 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人的主体性,B038
  20. 网络虚实二重性中主体的发展,B01
  21. 不同利益主体的教育价值观研究,G40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贪污贿赂罪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