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海水全浸下碳钢表面电化学状态分布特征研究

作 者: 郑莹莹
导 师: 王佳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应用化学
关键词: 碳钢 阵列电极 电位/电流分布 扫描微电极技术 红外光谱 锈层
分类号: TG17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腐蚀产物覆盖下金属的腐蚀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过程,金属表面电化学不均一性是影响金属腐蚀行为及腐蚀速度的重要因素。经典电化学方法在金属腐蚀研究中仅能获得金属表面平均电化学信息,很难得到腐蚀界面微区的阴极和阳极电化学分布特征。而表面电位及电流分布是研究腐蚀电化学微区特征的重要参数,因此本论文采用扫描微电极技术及新型阵列电极技术研究了海水中碳钢腐蚀过程的电位及电流分布,结果表明虽然海水全浸环境中碳钢表面电化学状态分布不均匀,但是其表面电位及电流呈现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当水平浸泡时,阳极区主要分布在中间,而阴极区分布在电极边缘,呈现包围分布的特征;垂直浸泡初期,阴极区主要分布在电极上端,随着时间增长表面电位逐渐正移,5周后电极底端成为主要的阴极区。本文还探讨了形成这种分布特征的原因:当水平浸泡时,海水中的溶解氧较容易扩散到电极边缘,使得电极周边溶解氧浓度远远大于中间部位,发生溶解氧还原反应,形成阴极区,从而导致了阴阳极包围分布的特征;当竖直浸泡时,初期由于氧浓差的存在使得电极顶端形成阴极区,但是为何阴极区随时间增长转移到电极底端,研究仍在进行之中。由于电极表面电位差是腐蚀过程的驱动力,本文在测试表面电位分布的同时发现碳钢表面电位随浸泡时间增长趋于正移并逐渐稳定,而阴阳极电位差也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金属腐蚀速度逐渐稳定。腐蚀产物的存在严重地影响金属的腐蚀速率,因此本文研究了腐蚀产物在金属表面的分布特征和结构特征,研究表明碳钢在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约8周)后锈层开始分为外锈层和内锈层:外锈层棕黄色,疏松多孔,主要由γ-FeOOH构成,并且随着时间增长锈层成分变化不大;内锈层为黑色,较致密,紧密附着于金属表面,其成分随时间增长变化很大,其中γ-FeOOH的量开始减少甚至消失,而β-FeOOH, Fe3O4的含量逐渐超过了γ-FeOOH,并且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多。随着浸泡时间增长,内锈层逐渐增厚,而外锈层逐渐减薄。文章还探讨了腐蚀产物分布与电位分布的相关性,证实了腐蚀产物分布与表面电位分布特征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阴极区的腐蚀产物主要为β-FeOOH和Fe304,阳极区的腐蚀产物主要为γ-FeOOH和α-FeOOH。通过对碳钢电极表面的电化学不均匀性进行研究发现其阴阳极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并且这种规律影响了表面腐蚀产物的形成,导致表面锈层成分产生差异,研究结果还证实了整体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及表面腐蚀产物的形成与电位分布特征存在相关性,对于金属电化学腐蚀机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0 前言  11-12
1 绪论  12-29
  1.1 海洋环境中锈层碳钢腐蚀行为的研究进展  12-19
    1.1.1 碳钢腐蚀行为  12-15
    1.1.2 腐蚀产物的性质以及对整个腐蚀过程的影响  15
    1.1.3 影响金属腐蚀速率的因素  15-19
  1.2 金属腐蚀的电化学行为  19-24
    1.2.1 锈层的电化学还原性及锈层的形成、转化机理  19-21
    1.2.2 金属表面电化学活性分析  21-24
  1.3 腐蚀电化学体系电位和电流分布测量方法近况  24-27
    1.3.1 Kelvin探针技术  25
    1.3.2 扫描微电极技术  25-26
    1.3.3 阵列电极技术  26
    1.3.4 扫描振动参比电极技术  26-27
    1.3.5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技术  27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27-29
2 碳钢电极表面腐蚀形貌及电位分布测试  29-45
  2.1 前言  29
  2.2 实验方法  29-32
    2.2.1 实验试样的制备  29-31
    2.2.2 实验装置  31-32
  2.3 结果与讨论  32-43
    2.3.1 水平放置  32-36
    2.3.2 垂直放置  36-39
    2.3.3 影响电位分布的条件  39-43
      2.3.3.1 电极形状、尺寸  39-40
      2.3.3.2 海水流速  40-41
      2.3.3.3 浸泡深度  41-42
      2.3.3.4 浸泡角度  42
      2.3.3.5 电极表面粗糙度  42-43
  2.4 本章小结  43-45
3 阵列电极表面电位及电流分布研究  45-56
  3.1 前言  45-46
  3.2 实验方法  46-49
    3.2.1 实验材料  46
    3.2.2 实验装置  46-49
  3.3 结果与讨论  49-55
    3.3.1 水平浸泡时碳钢腐蚀形貌、表面电位及电流分布  49-51
    3.3.2 竖直浸泡时碳钢腐蚀形貌、表面电位及电流分布  51-55
  3.4 本章小结  55-56
4 海水中碳钢表面腐蚀产物分布特征  56-67
  4.1 前言  56
  4.2 实验方法  56-57
    4.2.1 实验材料的制备  56-57
    4.2.2 实验装置  57
  4.3 结果与讨论  57-66
    4.3.1 碳钢表面腐蚀产物形貌及结构分析  57-61
    4.3.2 碳钢浸泡初期表面腐蚀产物分布和腐蚀电位分布相关性  61-66
  4.4 本章小结  66-67
5 结论  67-68
6 工作展望  68-69
参考文献  69-76
致谢  76-77
个人简历  77
发表的学术论文  77

相似论文

  1. 铝胁迫下小黑豆的红外光谱特征分析及其铝胁迫响应基因的鉴定,S529
  2. 葡萄籽原花青素制备工艺及真菌毒素检测,TQ461
  3. 犀牛角及其仿制品的研究,TS932.2
  4.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水稻叶片氮素营养监测研究,S511
  5.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尖椒叶片生长信息获取中的应用,S641.3
  6. 黍稷近红外测定方法及其抗氧化品质性状分析,S516
  7. 红外光谱法对表面活性剂双水相体系性质的研究,O647.2
  8. 维生素类清除自由基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TS201
  9. 仪器间的光谱模型传递及谱图标准化,O657.33
  10. 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与结构稳定的胞外多聚物关键组分研究,X703
  11. 基于DSP+FPGA的近红外检测仪关键技术研究,TN791
  12.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在淀粉分析中的应用,TS231
  13. 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牛奶品质的研究,TS251
  14. 基于静电感应的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的研究,TG484
  15. 可溶性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TB383.1
  1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议测量误差分析,TH744.1
  17.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蔬菜中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TP274
  18. 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的合成、表征及其缓蚀行为研究,TG174.42
  19. 含Al-Si-Ni的低碳钢耐腐蚀行为,TG142.31
  20. 镧及外源水杨酸缓解玉米镉胁迫的FTIR研究,S51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 金属学与热处理 > 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 > 各种类型的金属腐蚀 > 海水腐蚀、水腐蚀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