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及其现实意义研究

作 者: 周玉杰
导 师: 郑群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关键词: 和谐社会思想 和谐社会现象 现代启示
分类号: D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9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它不仅成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同时也成为目前学术热点中的热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古今对比,分析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针对当今时代和谐问题的凸显现象,提出要重读古代先哲们的和谐社会思想,并全面地阐述了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儒、道、墨家学派的和谐思想内涵和追寻的和谐社会理想,系统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内容和传统和谐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得出了古代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启示。本文研究目的就是想尝试在前人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和谐思想和社会实践,以便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为我们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些思路或启示,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有益的内容。全文共分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和资料来源、研究意义和课题学术史研究情况。正文部分分为四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的观念无所不在。被运用到人际关系、家庭伦理、国家治理和认识自然等广泛领域。“和谐”是一种组织精良、内外协调、左右逢源,上下有序的状态。中国和谐思想起源很早,周太史伯的“和同”论;晏子的“和与同”区别的论述,说明“和”是万物昌盛、繁衍不已的根据。在先秦儒、道、墨等学说思想中都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如孔子“和而不同”和中庸观;道家的“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等等。古代先哲们为了追求一种平等、富裕、文明的美好生活,还设计过许多“和谐”社会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首推西汉时期《礼记·礼运》所描绘的两种社会生活状态,即: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这种大同社会构想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其次,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理论内容。“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和谐,亦即:心和、人和、天和三部分。心和指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人和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天和指人与自然界及其他生物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由心和推及人和、天和,这三和总称为太和。这“三和”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和谐相处,将是我们追求的极致目标。第三,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实践及经验教训。中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而且历代封建盛世的统治者们也都在追求和实践着“和谐社会”。我国历史上若干强盛王朝出现了史称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的和谐社会现象,其主要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民丰物阜、吏治清明、安定统一、社会和谐。其形成的原因、经验和教训,能够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迪。第四,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现代启示。建设和谐社会应当“以史为鉴”,从古代传统和谐思想和治乱兴衰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教训,无疑对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巩固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重视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深入发展民主法治,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继承和弘扬和谐文化,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必须尚贤使能,广纳良才。只有充分吸收借鉴先人们有益的和谐思想和实践经验,才能使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建设少走弯路,早日实现中国人民美好的理想社会。结论部分总结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解决社会各种矛盾和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其中有关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同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改造和创新,必将为全世界的文明、和谐与进步作出令人瞩目的伟大贡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3
导论  13-20
  一、选题缘由和资料来源  14-15
    (一) 选题缘由  14
    (二) 资料来源  14-15
  二、研究意义  15-16
  三、学术史研究概述  16-20
    (一) 对"和"文化、"和谐思想"的研究  16-18
    (二)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  18-20
第一章 中国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  20-31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观念本质及起源  20-23
    一、"和谐"概念辨析  20-21
    二、中国和谐思想的起源  21-23
  第二节 儒、道、墨诸家学派的和谐思想  23-27
    一、儒家的和谐思想  23-25
    二、道家的和谐思想  25-26
    三、墨家的和谐思想  26-27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理想  27-31
    一、小康社会  27-28
    二、大同社会  28-29
    三、近代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构想的理想社会  29-31
第二章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理论内容简释  31-37
  第一节 心和—人自身的和谐  31-33
  第二节 人和—人与人的和谐  33-35
    一、人际和谐  33-34
    二、群己和谐  34-35
  第三节 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35-37
第三章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实践及经验教训  37-47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治世"、"盛世"简述  37-41
    一、文景之治  37-38
    二、贞观之治  38-40
    三、开元盛世  40
    四、康雍乾盛世  40-41
  第二节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  41-47
    一、善于吸取前朝灭亡与社会不和谐的教训,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达到政治生活的和谐  42
    二、以民为本,发展经济,解决民生和经济问题  42-43
    三、励精图治,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43
    四、重视法制建设,约法省刑,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德礼刑政交相为用  43-44
    五、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通过互利合作,沟通交往,开发边疆,经济文化交流,促成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和谐  44-45
    六、审时度势,采取正确的安全战略,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统一  45
    七、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促进社会文化生活的和谐  45-47
第四章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现代启示  47-55
  第一节 中国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47-48
  第二节 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启示和基本思路  48-55
    一、必须巩固坚强的领导核心,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48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创造政治和谐的局面  48-49
    三、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才能使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49-50
    四、必须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兼顾发展社会事业,重视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50
    五、必须深入发展民主法治,加强制度建设,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  50-51
    六、必须继承和发扬和谐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  51
    七、必须尚贤使能,广纳良才,改革用人制度  51-52
    八、必须以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52-53
    九、必须直面矛盾,化解危机,不断夯实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基础  53-55
结论  55-57
参考文献  57-62
致谢  62-63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3

相似论文

  1.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2. 墨子法律思想研究,D909.2
  3. 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现代启示,K248
  4. 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苏非主义研究,I561
  5. 陕甘宁边区调解制度研究,D926
  6. 中国古典文学中蝴蝶意象的文化意蕴,I206.2
  7. 新时期红学新方法论,I207.411
  8.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探索研究,D61
  9. 艺术的再创造,I561.074
  10.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研究,D64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阐释,D61
  12. 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现实意义,D61
  13.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61
  14. 先秦儒家荣辱观及其现代启示,D648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61
  16.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探析,D61
  17. 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61
  18. 《郭店楚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092
  19. 胡锦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61
  20. 中国传统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思考及启示,D6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