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土壤大孔隙空间变异性及合理取样尺度

作 者: 林昭娣
导 师: 周明耀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农业水土工程
关键词: 稻田 数字图像分析 大孔隙度 地质统计学 取样尺度
分类号: S1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8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土壤特性的空间尺度问题是当今土壤科学研究的前沿,在进行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大孔隙的合理取样尺度分析对大孔隙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壤微观结构出发,采用数字图像制备分析技术对土壤大孔隙进行定量描述,并结合经典统计学理论和地质统计学理论,探讨大孔隙的分布状况及合理的取样规模,取得了如下具体成果:(1)对大孔隙特征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粒径范围大孔隙数目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先是小幅度的波动增加,自135mm处波幅加剧,到200mm后开始平稳变化,到560mm处再次波动;土壤大孔隙度在155mm处达到第一个峰值26.4%,于280mm处达到最小值3%,并在450mm处达到第二个峰值48.2%,大孔隙的分布状态与耕作层中活动频繁的中小动物以及根系相互穿插密切相关。(2)经典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的土壤深度,土壤大孔隙度均呈中等变异强度,变异系数在46.7%~69.4%。峰度系数Pc主要集中在2.58~3.122、偏度系数C s主要在0.1~0.168之间变动,可见大孔隙度在土层中基本呈正态分布的。(3)地统计学分析表明:20mm以下间距的大孔隙度变程主要在199.1mm~206.7mm之间波动,相对比较稳定,25mm、30mm的变程变化度较大。随着最小滞后距的增大,模型检验参数I从0.0025增大到0.0051,模拟精度逐渐降低,合理取样间隔为20mm左右;通过不同取样直径大孔隙度分析可知,25mm、40mm大孔隙度的变程比较小,但变化幅度较大,而60mm以上变程主要在89.44mm~97.70mm之间,相对比较稳定,大孔隙度在变程范围内的结构性较强。I值随着取样直径而减小,由0.00243减小到0.0044,说明取样越大,变差函数计算以及模拟的精度都是越来越高的,这与事实相符。综合考虑变程、空间结构以及模型模拟的精度等方面,本文认为水平范围内80~100mm为比较经济合理的取样直径。本文对大孔隙合理取样尺度的研究,将可以为以后开展土壤大孔隙流实验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8
1 绪论  8-18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8-9
  1.2 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  9-12
  1.3 地质统计学的研究进展  12-14
  1.4 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14-16
    1.4.1 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14-15
    1.4.2 土壤物理特性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及发展趋势  15-16
  1.5 研究存在的问题  16-18
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20
  2.1 主要研究内容  18
  2.2 研究技术路线  18-20
3 材料与方法  20-56
  3.1 土柱的制备  20-21
    3.1.1 原状土取样  20
    3.1.2 土柱处理  20-21
  3.2 真彩色图像获取  21
  3.3 图像处理  21-26
    3.3.1 软件介绍  21-22
    3.3.2 图像处理  22-23
    3.3.3 数据处理  23-26
  3.4 数字图像结果分析  26-56
    3.4.1 数字图像  26-28
    3.4.2 大孔隙特征指标分析  28-56
4 数据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56-66
  4.1 区域化变量概念与特点  57
  4.2 平稳假设与与内蕴假设  57-59
  4.3 变差函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59-66
    4.3.1 基本概念  60-61
    4.3.2 变差函数的计算  61
    4.3.3 理论变差函数的拟合  61-62
    4.3.4 理论变差函数模型的检验  62-63
    4.3.5 变异函数的稳健性处理  63-66
5 土壤大孔隙特性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66-74
  5.1 大孔隙度的统计分析  66-67
  5.2 大孔隙度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67-74
    5.2.1 600mm 深度上大孔隙度分布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68-70
    5.2.2 230mm 深度上大孔隙分布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70-74
6 结论与展望  74-76
  6.1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74-75
  6.2 研究展望  75-76
参考文献  76-81
致谢  81-8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82-83

相似论文

  1. 长期不同施肥下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比较分析,S511.42
  2. 上海市青浦区稻田杂草群落演替及其防除技术研究,S451
  3. 淮北地区直播稻田杂草发生、危害及化除技术研究,S451.1
  4. 长期绿肥还田对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影响研究,S511.42
  5. 南京市溧水县稻田土壤全氮的遥感估测,S153
  6. 线虫对土壤CO2、CH4、N2O排放/吸收的影响,X174
  7. 长沙市郊稻田土壤肥力调查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研究,S147.2
  8. 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性状和烤烟产质量的影响,S572
  9. 细菌A168菌株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测定,S435.111.42
  10. 中甸普朗铜矿床三维数字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P618.41
  11. 稻田氮素流失特征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S154.3
  12. 稻田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的相关性研究,S476.2
  13. 低剂量农药对稻田蜘蛛相对活力及其中肠细胞功能的影响,S476.2
  14. 阿维菌素在稻田中的生态环境行为与效应研究,X592
  15. 苄嘧磺隆和丁草胺颗粒剂在稻田环境中的残留消解及苄嘧磺隆水解研究,X592
  16. 城市河流水质空间变异性研究,X824
  17. 生态水遥感影像结构特征定量研究,TP751
  18. 红壤旱地和稻田土壤磷素微生物转化及其有效性研究,S158
  19. 云南元阳勐雅傣稻田养鱼的环境人类学研究,C912.4
  20. 仙居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的研究,S763.7
  21. 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水文过程计算,S5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物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