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顾宪成实学思想研究

作 者: 朱文斌
导 师: 张怀承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顾宪顾 实学思想 性善说 王学末流
分类号: B2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顾宪成(1550—1612)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是明朝晚期中国思想转向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他与高攀龙等重修了东林书院,倡导实学。他在惠山第二泉处讲学时,力驳王守仁“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说。东林诸生“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一时朝野应和,与朝中阉党势同水火,被称为“东林党”。《明史纪事本末》云:“今日之争始于门户,门户始于东林,东林始于顾宪成”。在本文第一章中,将着重陈述本文的立意,提出“顾氏所倡实学为何”以及“由顾氏领导的东林书院何以如此热情地参与政事”两个问题,介绍历代学者对顾宪成思想的研究成果,并对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作出阐述与解释。在本文第二章,作者对晚明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指出在中央集权下的儒学,由于其历来的入世精神以及对心学末流空谈心性的流弊的批判下,实学是必然的走向;并详细记述和分析了顾宪成的成长历程,也是实学的觉醒和壮大的历程,更是实学思潮在明代应运而成的一个高峰,对后世乃至清朝的思想都有重大影响。在第三章,作者对实学的内容及分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指出实学并非完全的形而下的儒家政治和管理实践,它是在儒学细化其亲民思想的同时进行的道德救世理念,是具体化的儒家学术系统。在第四章,作为本文的结论部分,作者对实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和批评,提出实学思想是补孟子有仁学而无治术之不足,而进行的一次具体深刻的儒家学术改革实践,加之是在晚明沉重的社会危机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下,故而带有强烈的政治性;此外,也指出其时代局限性。本文研究之意义,不但在于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而且也为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儒家学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中化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绪言  10-16
  1.1 选题依据  10-13
  1.2 研究综述  13
  1.3 研究方法  13-15
    1.3.1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14
    1.3.2 创造的诠释学的方法  14-15
  1.4 研究思路  15-16
第二章 顾宪成实学思想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  16-29
  2.1 社会背景  16-19
    2.1.1 君主专制与宦官干政  17-18
    2.1.2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  18-19
  2.2 顾宪成的世家和生平  19-24
    2.2.1 家世出身  20-21
    2.2.2 少年苦读  21-23
    2.2.3 仕途多舛  23-24
  2.3 晚明的社会思潮  24-29
    2.3.1.心学的流变  25-26
    2.3.2 禅净合一与"三教一源"  26-27
    2.3.3 气学复兴  27-29
第三章 顾宪成实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9-47
  3.1 求实之根本:本体论上对心学的改造  30-42
    3.1.1 阳明心学之前儒学本体论  31-33
    3.1.2 心学之虚:阳明心学的禅宗色彩与心学末流的空谈心性  33-35
    3.1.3 改虚求实:顾宪成对心学本体论的批评和改造  35-39
    3.1.4 须从实上下工夫:顾宪成对"无善无恶说"的反驳  39-42
  3.2 实在实践的实学  42-47
    3.2.1 道德救世  42-43
    3.2.2 讲习结合  43-47
第四章 顾宪成实学思想在明清实学思潮的地位与影响  47-52
  4.1 实学是儒学的自我发展  48-49
  4.2 顾宪成实学思想在实学思潮中的特点  49-50
  4.3 顾宪成实学思想的局限性  50-51
  4.4 顾宪成实学思想的启示  51-52
结语  52-53
参考文献  53-56
致谢  56-57

相似论文

  1. 论太宰春台经世济民思想的转变,K313.4
  2. 丁茶山与杜甫诗歌创作的比较研究,I312
  3. 新朱子学还是阳明后学,B244
  4. 李贽人性论思想对孟子“性善说”的复归与超越,B248.91
  5.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6. 吕柟哲学思想研究,B248.99
  7. 邹守益伦理思想研究,B248.2
  8. 阳明四句教与王学分化,B248.2
  9. 浅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B248.2
  10. 李贽自我观研究,B248.91
  11. 《传习录》忧患意识研究,B248.2
  12. 宋应星哲学思想研究,B248
  13. 李贽“人道”观探析,B248.91
  14. 收敛与发散的内外圆融,B248.2
  15. 宋明理学传播系统研究,B244;B248
  16. 论刘宗周“以心著性”说,B248
  17. 王阳明和王夫之的知行观比较研究,B248
  18. 郑齐斗与王阳明良知思想比较研究,B248
  19. 罗钦顺的气学思想论纲,B248
  20. 陈献章的心道合一思想,B248
  21. 王艮百姓日用即道思想之研究,B248.3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明代哲学(1368~1644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