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针刺手厥阴心包经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作 者: 谢锡钦
导 师: 吴焕林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内科学
关键词: 针刺 快速性心律失常 手厥阴心包经
分类号: R2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背景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十分常见,种类繁多。它可以发生在健康人群,更常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人群。有的心律失常无症状、无害,不需治疗,而另一些尤其是持续的室上性和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则产生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甚至引起死亡或猝死,因此需要积极有效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非药物治疗包括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治疗等,由于适应证的不同、并发症较多、医疗条件的差异及医疗费用较为昂贵等原因,非药物治疗只能使部分患者受益。药物治疗主要是指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根据Vaughan Williams分类可分为Ⅰ、Ⅱ、Ⅲ及Ⅳ类,治疗效果虽然显著,但却有无法避免的毒副作用。因此,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心律失常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既增加了心律失常的治疗难度,又使治疗不能规范化。近年来,中医治疗心律失常逐渐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如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吴焕林教授依照“心主神明、五脏相关”理论,以脏腑辨证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中医药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对于增强临床效果,减少西药药物剂量,减轻或纠正其副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针刺治疗心律失常具有使用安全,操作及时、简单,价格低廉,副作用少等优点。但纵观目前的针刺治疗心律失常方案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主要是针刺取穴各成一家,配穴经验性较强,取穴范围广,没有统一的规范,难以在临床上普及。目的本研究力求通过在临床上针刺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五个穴位,观察针刺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形成针刺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规范化治疗方案,这一针刺治疗方案既方便取穴,又不需要临床加减,有利于积累中医治疗经验和临床推广,同时亦可使广大心律失常患者得到安全、高效、快捷、低价的治疗。方法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和ICU中住院治疗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64例患者均符合西医诊断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中医辨证属“心悸”范畴的标准,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按常规治疗基础病,停用影响心律的药物。对照组以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选择手厥阴心包经上天泉、郄门、间使、内关、劳宫5个穴位,于天泉(直刺1.0寸至2.0寸)、劳宫(直刺0.5至1.0寸),郄门、间使、内关向肘关节方向斜刺15度1.0至1.5寸,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2周后进行心率、心电图、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及毒副反应的评估,观察针刺手厥阴心包经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特别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为形成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经验和客观依据。结果本研究通过对64例临床病例的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组在平缓患者心率、改善患者心电图表现、治疗各型早搏、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心房纤颤、治疗“心悸”等临床症状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快速性心室率(包括窦速、房速、非阵发性室上速、持续性心房纤颤)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缓解症状、及时降低患者心率上的疗效更为显著,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缓解各型早搏、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心房纤颤等临床症状,减少发作频率、发作时间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是1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心电图表现方面更加有效。在治疗“心悸”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87%,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8%,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治疗组在长期、稳定地治疗“心悸”方面疗效更为显著。在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提高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在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健康变化方面的得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手厥阴心包经上的天泉、郄门、间使、内关、劳宫5个穴位,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中医治疗策略。针刺手厥阴心包经5个穴位既方便取穴,又不需要临床加减,不仅可以迅速平缓患者心率、迅速改善患者心电图表现,还可以长期、稳定地改善各型早搏、阵发性室上速、阵发性心房纤颤等临床症状,从根本上治疗“心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规范化中医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1
引言  11-13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3-17
  1 祖国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13-15
    1.1 病名及症状  13
    1.2 病因与病机  13
    1.3 针刺治疗概况  13-15
  2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研究  15-17
    2.1 病因及危害  15
    2.2 治疗的策略  15-16
    2.3 存在的局限  16-17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7-21
  1 研究目标  17
  2 研究内容  17
  3 研究方法  17-21
    3.1 研究方案设计  17
    3.2 研究对象来源  17
    3.3 诊断标准  17-18
    3.4 纳入标准  18
    3.5 排除标准  18
    3.6 中止标准  18
    3.7 样本及样本估算  18-19
    3.8 治疗方案  19
    3.9 观察项目  19
    3.10 疗效判定  19-20
    3.11 统计分析  20-21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21-25
  1 一般临床资料  21
  2 治疗效果观察  21-24
    2.1 快速心室率的改善情况观察  21-22
    2.2 心电图疗效情况观察  22-23
    2.3 中医综合证候疗效情况观察  23
    2.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  23-24
  3 安全性的评价  24-25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25-29
  1 针刺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前景广阔  25
  2 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有利于临床推广  25-27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推广的展望  27-29
结语  29-31
参考文献  31-33
附录  33-49
  附录1:选用的穴位  33-36
  附录2:针刺手厥阴心包经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例观察表  36-45
  附录3:生活质量评分表  45-49
致谢  49-50

相似论文

  1. 针刺配合中药湿热敷法与单纯中药湿热敷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R277.7
  2. 原络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3. 荥合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4.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R246
  5. 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R246
  6. 头部腧穴配合循经远近配穴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临床研究,R246
  7. 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R246.6
  8. 基于聚焦扫描光声成像的光声信号分析及医学应用,R318.51
  9.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R246.1
  10. 针刺联合微创血肿抽吸术对家兔急性期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损伤的影响,R245
  11. MMP-1和TIMP-1在末端病大鼠跟腱末端组织的表达及其针刺干预作用,R87
  12. 针刺土工织物垂直渗透率理论研究,TS176.5
  13. 慢性内脏痛敏及针刺缓解内脏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R245
  14. 胆总管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针刺研究,R246.2
  15. 氟骨症脾肾论治针刺临床研究,R246.1
  16. 针刺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调节幅度的影响,R246.8
  17.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R246
  18. 针刺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研究,R246.6
  19. 李文金教授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总结,R256.23
  20. 针药结合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临床观察,R256.23
  21. 针刺治疗血虚肝郁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R24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