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慢性内脏痛敏及针刺缓解内脏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作 者: 祁德波
导 师: 李为民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生物医学工程
关键词: 针刺镇痛 中枢敏化 NR1受体 c-Fos蛋白 免疫组化 腹部撤回反射(AWR) 慢性内脏痛敏 脊髓背角 肠易激综合征(IBS) 延髓头端腹内侧核(RVM) 大鼠
分类号: R24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虽然现代医学科学有了长足进展,慢性疼痛仍然是临床医生深感棘手的一个挑战。慢性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慢性痛的治疗疗效并不令人满意,而且费用高昂,这消耗了大量医疗和社会资源。慢性内脏痛是肠道功能紊乱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非心源性胸痛,慢性消化不良等),以及盆腔器官功能紊乱疾病(如慢性间质性膀胱炎等)的主要症状之一。肠道和盆腔器官功能紊乱疾病缺乏解剖结构、感染、代谢等指标异常,疼痛弥散无固定位点并易与内脏器官实质疾病相互混淆。在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之中,IBS病人所占比例最大,发病率大约为18-20%。其症状主要有:腹痛,腹胀,便秘和/或腹泻。与之相似,大约15%的女性受到慢性盆腔痛的困扰[1]。肠道和盆腔器官功能紊乱疾病主要特点是下腹痛。这里有多种原因可能导致这些功能紊乱的疾病发生,如持续精神压力、有内脏器官感染和炎症病史、遗传背景、早期的负性事件(如虐待、创伤以及疼痛等)等。近年来对IBS发病机制的研究显示,在直肠气囊充气试验中,IBS患者以及IBS模型动物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即内脏痛敏现象,而内脏痛敏可能是IBS病人慢性腹痛和不适的主要机制之一。一般认为,内脏痛敏可能与内脏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出现了敏化(sensitization)现象有关。对动物和人的研究表明,以下三个中枢机制可能参与内脏痛敏的调制:1)脑内神经中枢对内脏感觉传导的易化作用;2)连续内脏传入信息刺激下所致脊髓感觉中枢处于敏化状态;3)来自于髓上中枢对脊髓或内脏器官感觉传输的易化调节。脊髓是痛觉信号进入中枢后的第一级整合中枢,是痛觉信息传人的中继站,既能直接调制痛觉,又能接受脊髓上中枢的下行调节信号,是疼痛刺激调节的关键部位。大量研究显示,脊髓背角很多递质、受体、细胞因子在痛觉过敏形成的外周和中枢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这包括5-HT、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也包括NMDA受体。延髓头端腹内侧核(RVM)是脊髓上神经中枢对内脏伤害刺激进行下行调制的共同通路。RVM对内脏痛具有双重调节作用:抑制和易化伤害输入。根据大量研究成果,Porreca等提出假设,RVM对于疼痛信息的下行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疼痛感觉异常如IBS,纤维肌痛和神经性疼痛的重要原因,而RVM中谷氨酸递质及其受体,特别是NMDA受体,在内脏痛敏的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刺镇痛是祖国医学的瑰宝之一,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经济简单等优点。国内外大量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各类疼痛包括内脏痛具有显著镇痛作用。一般认为,由脊髓上多个神经中枢,如RVM、PAG、杏仁核、扣带回等组成的下行痛觉调制系统,对脊髓背角疼痛信息的传导有着强大的抑制作用,而针刺可能是激活下行痛觉调制系统而发挥其镇痛效应的。Al-Chaer于2001年报道了一种能够模拟临床IBS的大鼠模型。我们在成功复制了该IBS模型大鼠后,观察了电针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电针能明显缓解模型大鼠慢性内脏痛敏,并发现电针对IBS大鼠慢性内脏痛敏的治疗效应,可能是通过中枢NMDA受体发挥作用的。然而目前对于针刺治疗缓解IBS模型大鼠慢性内脏痛敏作用的机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展。鉴于慢性内脏痛的形成和发展与脊髓和RVM的谷氨酸递质受体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电针能明显缓解模型大鼠慢性内脏痛敏,并发现电针对慢性内脏痛敏的治疗效应可能是通过中枢NMDA受体发挥作用的,本研究选择了脊髓背角和RVM中c-Fos和NR1受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和分析IBS大鼠脊髓背角和RVM中内脏反应神经元的兴奋性在针刺治疗前后的改变,以及二者中NR1受体在针刺缓解IBS模型大鼠慢性内脏痛敏中的参与机制。方法1.建立IBS大鼠模型参照Al-Chaer等报道的大鼠IBS模型和我们研究小组的改进,采用新生9天SD幼鼠分为两组,第一组通过结直肠机械扩张刺激制作IBS慢性内脏痛敏模型,持续两周;另一组仅轻柔肛周皮肤作为对照。2.IBS模型大鼠行为学评估饲养至6~8周后,分别通过测定模型大鼠腹部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 AWR)和痛阈压力值(pain threshold pressure, PTP),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估。3.对IBS模型大鼠进行电针治疗并用行为学评估治疗结果随机将IBS模型大鼠分为三组:模型组(M)、模型加电针组(EA)和模型加假电针组(SEA)。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电针组穴位取双侧“足三里”和“上巨虚”,连续隔日治疗四次,假电针不通电,余与电针组同。再次通过行为学评估电针治疗结果。4.固定和冰冻切片的制备大鼠在5%戊巴比妥麻醉下,用4%多聚甲醛约灌注30 min,取出延髓和脊髓,梯度蔗糖磷酸缓冲液脱水后,后将其制成30μm连续冰冻切片,分别置于不同标记的24孔板中。5.观察多次电针过程后脊髓T13-L2、L6-S2节段,以及RVM中c-Fos蛋白和NRl受体表达变化规律5.1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脊髓T13-L2和L6-S2节段和RVM中c-Fos蛋白的表达,观察电针对IBS模型大鼠这些部位内脏反应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5.2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脊髓L6-S2节段和RVM中NR1受体的表达,观察在多次电针后IBS模型大鼠这些部位NMDA受体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1.IBS大鼠PTP值明显下降,AWR评分异常升高与正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PTP值明显下降。AWR评分结果显示,在不同强度(20、40、60、80mmHg)的CRD诱发内脏痛刺激下,模型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AWR评分明显升高。2.电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而电针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假电针组治疗后相比,AWR评分明显降低,PTP明显升高,而假电针组治疗后与治疗前AWR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BS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Fos和NRl受体的表达显著升高在CRD刺激后,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大鼠,IBS模型大鼠L6-S2节段浅层(the superficial laminae, SDH, laminaeⅠandⅡ)、固有层(nucleus proprius, NP, laminaeⅢandⅣ)、背角颈段(the neck of the dorsal horn, NECK, laminaeⅤandⅥ)中,c-FosI阳性神经元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在X层则无明显差别;而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大鼠,IBS模型大鼠T13-L2节段除背角NECK层(laminae V)中c-Fos阳性神经元,明显高于高于对照组外,浅层、固有层及中央管周区的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无明显差异。NR1受体组化结果跟c-Fos结果类似,即IBS模型组L6-S2节段浅层、固有层神经元数目和IOD值明显高于正F常对照组。4.IBS模型大鼠RVM中c-Fos和NR1受体的表达显著升高在RVM各个亚核Gi (nucleus reticularis gigantocellularis), LPGi (nucleus lateralis paragigantocellulari), GiA (nucleus reticularis gigantocellularis pars alpha), NRM (nucleus raphe magnus)水平,IBS模型组c-Fos蛋白和NR1受体免疫阳性细胞的计数明显升高:RVM中NR1受体的IOD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5.电针明显降低IBS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Fos和NR1受体的表达在多次隔日电针治疗后,IBS模型大鼠L6-S2节段SDH、NP、NECK、X层中,c-Fos阳性神经元明显下降,而假电针则没有此效应。电针治疗后IBS大鼠T13-L2节段浅层、固有层、背角颈段及中央管周区的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无明显差异;在多次隔日电针治疗后,IBS模型大鼠L6-S2节段SDH、NP中,NR1阳性神经元数目和IOD值明显下降,NECK层中,NR1阳性神经元数目无明显差异,而IOD值明显下降,假电针则没有此效应。6.电针明显降低IBS模型大鼠RVM中c-Fos和NRI受体的表达IBS模型大鼠在连续四次电针治疗以后,RVM的亚核Gi, LPGi, GiA中c-Fos蛋白,以及Gi, LPGi, GiA, NRM中NR1受体免疫阳性细胞的计数明显下降;RVM整体水平NR1受体的IOD值也显著下降。但假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1、PTP及AWR评分表明,IBS成年大鼠模型内脏痛敏表现明显,出现了内脏超敏和痛敏现象,较好地模拟了临床IBS病人肠道感觉过敏现象,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慢性内脏痛敏动物模型。2、我们实验室前期研究成果表明,隔日电针4-6次,达到最大治疗效应。本研究提示,第四次电针治疗后,PTP及AWR评分显示,多次电针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慢性内脏痛敏。3、IBS模型大鼠L6-S2节段脊髓背角和RVM中c-Fos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这表巨额脊髓背角和RVM中内脏反应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高,可能是IBS模型大鼠内脏痛敏的发生的重要原因。4、IBS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和RVM中NR1受体表达显著升高,这表明脊髓背角和RVM中内脏反应神经元上NR1受体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IBS模型大鼠功能性慢性内脏痛敏的维持。5、电针可以明显抑制IBS模型大鼠L6-S2节段脊髓背角和RVM中c-Fos表达,从而使脊髓背角和RVM中内脏反应神经元异常增高兴奋性下降,这可能是针刺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机制之一6、电针可以明显抑制IBS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和RVM中NR1受体表达,这可能是脊髓背角和RVM中内脏反应神经元异常增高兴奋性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也可能是针刺缓解慢性内脏痛敏的机制之一。

全文目录


英文缩写词表  3-5
中文摘要  5-10
英文摘要  10-17
第三部分 前言  17-22
  1.肠易激综合征(IBS)简介  17-18
  2.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8
  3.内脏痛敏的中枢调制  18-19
  4.针刺镇痛缓解内脏痛敏及我们研究小组成果  19-21
  5.本研究主要组成部分  21-22
第四部分 材料与方法  22-41
  1.材料  22-23
  2.方法  23-29
  3.结果  29-41
第五部分 讨论  41-67
  1.IBS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41-45
  2.内脏痛敏和针刺缓解内脏痛的脊髓机制  45-52
  3.延髓头端腹内侧核(RVM)对内脏痛敏的调节作用  52-62
  4.针刺缓解内脏痛敏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62-67
第六部分 结论  67-68
参考文献  68-85
附录  85-87
致谢  87-88

相似论文

  1. MMP-7和溶菌酶在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S858.91
  2. 丙酮酸肌酸对大鼠蛋白质代谢的影响,S865.12
  3. 虾蟹螺原体病免疫组化和病理学比较研究,S945
  4. 丹参酮ⅡA及烟酸对肥胖幼鼠心血管功能的影响,R285.5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6. 甘草酸二铵脂质配位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R575.5
  7. 阿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R587.2
  8. PRL-3和p2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735.2
  9. 拘束冷应激对大鼠组织超微结构及HSP70表达的动态影响,S858.91
  10. 板蓝根多糖对无初乳仔鼠免疫功能的影响,S853.7
  11. 穴位埋线对哮喘模型大鼠IL-4等影响的实验研究,R245
  12. 植物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影响的相关研究,R580
  13. 微波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内GAP-43表达的影响,R651.3
  14. 乳腺癌钙化X线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R737.9
  15. NF-κB与IL-6在大鼠极限门静脉结扎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R657.3
  16. 大鼠股神经结扎损伤修复方法的实验研究,R651.3
  17. 大鼠颅内外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R743.3
  18.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金属硫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734.2
  19. 不同属种肉类对大鼠生长、消化代谢及抗氧化性的影响,S865.12
  20. 慢病毒介导h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实验研究,R329
  21. Survivin和Yes-associated prote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737.3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