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龙山褐马鸡栖息地白皮松林林隙特征及更新研究

作 者: 李淑静
导 师: 李卫忠;李登武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森林经理学
关键词: 白皮松林 林隙特征 环境因子 物种多样性 林隙更新
分类号: S75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室内的实验分析和相关统计分析,对黄龙山褐马鸡栖息地白皮松林林隙特征林隙更新规律及白皮松群落更新特点、林隙物种组成动态和多样性动态、林隙内主要树种的更新反应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白皮松林扩展林隙大小分布为:面积≤200㎡的小林隙约占调查总数的57.89%,面积>800m2的最大林隙占2.63%。扩展林隙的面积级越大,林隙的个数就越少;而冠空隙大小分布并不遵循此规律,冠空隙个数在450-600 m2达到最小值,并且所占面积比例最小;面积≤150 m2的小林隙约占调查总数的57.90%,且所占面积比例仅次于面积>600 m2的林隙。林隙的线状密度是13.2个/km。形成林隙的重要方式是人工砍伐,其次枯立,干基折断和干中折断也是很重要的形成方式之一,大多数林隙都是由多种死亡方式混合而成的。林隙形成木的腐烂等级以B级的分布较多,林隙年龄以50-100a的居多。在所调查的林隙内,28.95%的林隙内有一株形成木,21.05%的林隙没有形成木,每个林隙拥有的形成木数是2.11株;扩展林隙和冠空隙的径高比均多分布在1.00-3.00之间;组成林隙形成木的树种主要有4种,其中白皮松占56.25%,侧柏占30.00%,辽东栎占8.75%,油松占5.00%。树种在径级<20cm,高度级<5m的时候比较容易形成林隙,而径级在60cm以上,高度级在15m以上树种不容易形成林隙。2、在发育阶段为前期、中前期、中后期和后期的序列上,林隙中乔木层优势度最大的物种分别是白皮松、辽东栎、山桃和侧柏;灌木层优势种包括白莲蒿、胡枝子、薄皮木和狼牙刺;草本层优势种包括大披针苔草、糙隐子草、紫菀和荩草;非林隙林分的优势种不明显。在林隙发育过程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32、0.38和0.27。可见林隙发育过程中群落各层次的相似性系数由小到大顺序为:草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则随着林隙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出现较大的消亡和更新,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乔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介于灌木和草本之间。依据林隙中树种幼苗、幼树Ⅰ和幼树Ⅱ的数量差异,可将林隙更新反应分为单峰型、双峰型、差异不明显3种,并分别以白皮松、辽东栎和油松为代表树种。3、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共同影响着该区林隙更新的格局和特征,林隙天然更新受环境因素制约。更新规律表现为:更新幼苗的种类较形成木和边缘木丰富,更新乔木幼苗的优势度排序与形成木和边缘木均不相同;林隙主要树种的更新受各类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存在差异,比如:辽东栎更新受土壤特征因子影响较大,山桃更新受林隙形成木因子和土壤养分因子影响较大;野核桃更新受地形因子、土壤pH值和林隙形成木数量影响较大;更新物种的多样性指数大多表现出受土壤养分因子影响显著。由此可见,土壤因素可能是制约优势树种天然更新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林隙微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的生活史阶段,更新影响因子重要性不同,光照水平和土壤湿度均和幼树生长呈显著正相关,凋落物的厚度和幼苗生长成正相关关系,但却和幼树生长成负相关关系;坡向和密度的相关分析表明白皮松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和西南坡向上,因此以后应该进一步西北坡向上白皮松多度变化的研究。林隙更新是白皮松群落重要的更新方式,以辽东栎为代表的阔叶树种和白皮松等针叶树种在林隙内外均存在更新差异;白皮松在林隙更新中占有最大优势,幼苗年龄在6a以下接近一半(51.69%),随年龄增大而减少,大于13年的幼苗数量极少(1.81%)。4、林隙中乔木、灌木、草本的多样性指数H′在Ⅲ级林隙(400-600 m2)时最大,随着林隙面积的进一步扩大,H′呈下降趋势。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多样性指数在林隙发育的中前期(45-90a)间达到最大值,随着林隙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各生长型物种丰富度指数R和均匀度指数Js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一致,生态优势度λ值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几乎相反。乔木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大小级和年龄的变化趋势较草本和灌木和缓,草本和灌木对林隙环境的时空变化最为敏感。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3-18
  1.1 林隙研究进展  13-16
    1.1.1 林隙及林隙动态的概念  13
    1.1.2 林隙的特征  13-14
    1.1.3 林隙内的微生境  14-16
    1.1.4 林隙动态与生物多样性  16
  1.2 白皮松研究进展  16-17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8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8-21
  2.1 研究区区域概况  18
  2.2 研究方法  18-21
    2.2.1 野外调查方法  18-19
    2.2.2 数据处理分析方法  19-21
第三章 黄龙山白皮松林林隙特征研究  21-29
  3.1 林隙的年龄  21-22
  3.2 林隙的大小  22-23
  3.3 林隙形成木的特征  23-25
    3.3.1 林隙形成木的组成结构  23
    3.3.2 林隙形成木的数量特征  23-24
    3.3.3 林隙形成木的腐烂等级  24
    3.3.4 林隙形成木的径级结构  24-25
    3.3.5 林隙形成木的高度结构  25
  3.4 林隙的形成方式  25-26
  3.5 林隙的直径和高度的比值分布状况  26-27
  3.6 讨论  27-29
    3.6.1 林隙的大小结构  27
    3.6.2 林隙的形成特征  27-29
第四章 白皮松林的林隙物种组成动态及主要树种的更新反应  29-35
  4.1 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度在林隙植被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29-31
  4.2 林隙不同阶段中物种组成的种间关系  31-32
  4.3 主要树种对林隙发育阶段的更新反应  32-33
  4.4 讨论  33-35
第五章 黄龙山白皮松林林隙更新规律研究  35-45
  5.1 白皮松林林隙在6 个不同样线上的分布特征  35
  5.2 林隙干扰的地形分布特征  35-36
  5.3 林隙更新规律  36-41
    5.3.1 林隙形成木、林隙边缘木及更新幼苗的组成  36-37
    5.3.2 林隙内主要树种的Spearman 相关性  37-38
    5.3.3 林隙幼苗更新与环境的关系  38-41
  5.4 白皮松群落更新特点  41-43
    5.4.1 林隙内外主要乔木树种的组成差异  41
    5.4.2 乔木幼苗和幼树密度及白皮松幼苗年龄组成  41-43
  5.5 讨论  43-45
第六章 黄龙山白皮松林林隙物种多样性动态  45-51
  6.1 物种多样性在林隙不同发育阶段中的变化  45-46
  6.2 物种多样性在林隙不同大小级中的变化  46-49
  6.3 讨论  49-51
第七章 结论  51-53
  7.1 主要结论  51-52
  7.2 问题与展望  52-53
参考文献  53-59
致谢  59-60
作者简介  60

相似论文

  1.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X502
  2. 几种环境因子对尼罗罗非鱼受精、孵化及幼鱼生长的联合效应研究,S917.4
  3. 南京明城墙垂直墙体上维管植物多样性及传播机制研究,Q948.1
  4. 中条山麻栎群落数量生态研究,Q948
  5. 晋、陕、宁、蒙锦鸡儿群落生态特征研究,Q948
  6. 煤矿开采区植被退化定量监测与评价,Q948
  7. 山西果园杂草数量生态与管理策略研究,S451
  8. 旅游对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的影响,S759.9
  9. 赣江流域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Q958.8
  10. 南平林分物种多样性分析评价研究,S718.5
  11. 骏枣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665.1
  12. 中国喀喇昆仑山禾本科植物研究,Q948
  13. 中国喀喇昆仑山菊科植物研究,Q948
  14. 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评价区植被及物种多样性分析与评价,Q948
  15. 湖南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数字化平台的设计及构建,Q948
  16. 胶州湾中部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变化研究,S932.4
  17. 中国蛤蜊和文蛤的繁殖生物学研究,S917.4
  18.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主要营养成分和生理变化对养殖水体中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S917.4
  19. 青藏铁路格拉段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几种主要乡土树种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S718.4
  20. 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S718.5
  21. 大岗山栎类次生林林分结构及生长规律研究,S718.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经营学、森林计测学、森林经理学 > 森林更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