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途径研究

作 者: 徐宏雷
导 师: 李慧勤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道德 养成教育 养成途径
分类号: G6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1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道德养成的重要时期,是树立道德观念和养成道德行为的关键时期,关系着道德个体的道德体系定位,这一阶段的养成教育与中小学养成教育相比更具实践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结合高校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深入探索对其行之有效的全面的道德养成教育途径。目前,道德养成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环节,已经形成了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遵纪守法观念的养成教育、礼仪与文明的养成、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的内容体系,但在道德养成的具体实施途径问题上仍存在重视不足、管理欠缺、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等问题,使养成教育的实效性没有体现出来。在进一步开展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提高对道德养成的认识、综合大学生道德养成的特征与周边环境,全面地展开养成教育,实施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环境,建立协调机制、搭建沟通平台、创造实践机会,使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效果得以全面展现,使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成为大学生养成道德习惯、形成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保障。针对这一目标,论文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途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包括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养成教育理论概述,主要讨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内涵,并总结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特点,强调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重大意义;第三部分是通过设置调查问卷的方法对目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调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分析,探讨目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实施的主要内容、途径及实施效果,总结问题、分析原因;第四部分是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重视,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建立和加强管理机构,打造新模式等方面探索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最后为结语,提出需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手段,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第1章 引言  9-16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9-12
    1.1.1 选题背景  9-10
    1.1.2 研究意义  10-12
  1.2 本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12-14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13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14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6
    1.3.1 主要内容  14
    1.3.2 研究方法  14
    1.3.3 研究的具体思路  14-16
第2章 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探讨  16-23
  2.1 基本理论  16-20
    2.1.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6-17
    2.1.2 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17-19
    2.1.3 养成教育途径的相关理论  19-20
  2.2 养成教育的特点  20
  2.3 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特点  20-23
    2.3.1 与教学活动相联系,具有高层次性  21
    2.3.2 贴近大学生实际,具有实践性  21-22
    2.3.3 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渗透性  22
    2.3.4 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为一体,具有全面性  22-23
第3章 当前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途径及效果分析  23-31
  3.1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及效果  23-27
    3.1.1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23-26
    3.1.2 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实施效果  26-27
  3.2 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7-31
    3.2.1 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7-29
    3.2.2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9-31
第4章 高校大学生道德养成有效途径的探索  31-44
  4.1 整合教育资源  31-34
    4.1.1 合理开发硬件资源  31-32
    4.1.2 有效利用软件资源  32-33
    4.1.3 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33-34
  4.2 健全管理机制  34-37
    4.2.1 规范学校管理  34-37
    4.2.2 建立协调机构  37
  4.3 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37-44
    4.3.1 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  37-39
    4.3.2 重视并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树立家庭美德  39-41
    4.3.3 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及职业精神  41-44
第5章 结论  44-46
致谢  46-47
参考文献  47-50
附录  50-52

相似论文

  1.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3.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4.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5.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6.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7.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9. 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41
  10.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11.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3.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1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5.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16. 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17. 低俗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影响与防御机制研究,G632.4
  18.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19. 英国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研究,G649.561
  20.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B842.3
  21.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B844.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