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V个A”结构的分析和探源

作 者: 宋丽丽
导 师: 吴为善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V个A”结构 主观程度量 凸显结果状态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V个A”结构因其自身的特点,一直受到与法学界的关注,本文认为“V个A”有其特殊的构式意义和话语功能。本文试图揭示出这种构式意义及话语功能,并对其特殊构式意义的形成进行探索性探源,以期对该结构具有更全面的了解。第一章总结前人的研究并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意义和思路。第二章在共时平面对该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考察了可以进入该结构的“V”和“A”的语义特点,并明确指出该结构中“个”因为“A”的影响成为带有表量作用的非典型助词,在这个结构“V个A”中“个”具有类似于主观量标记的功能。并对该结构的句法语义功能,句法语义指向问题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第三章概括出该结构特有的构式意义:主观程度量增,并对这种构式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解释和说明;同时还揭示了“V个A”具有凸显结果的表达功能,还具有特殊的情态表达功能:意愿性情态功能和意愿性情态功能的实现。第四章对“V个A”结构与相关格式进行比较,从“V个A”“VA”“V得A”的句法功能,构式意义和表达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这三个结构的比较中揭示出了“V个A”独特的句法功能和表达功能。总的来说,在表量方面,“V个A”具有表达主观程度量的构式意义,但“V得A”和“VA”不具备这样的构式意义。这也使得“V个A”结构常常适用于主观性比较强的句式中。第五章从历时角度对“V个A”的形成进行了尝试性地探源,并对“V个A”主观量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探索。第六章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绪论  10-17
  1.1 选题意义  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5
    1.2.1 国内外对“V 个 A”研究现状  10-12
    1.2.2 国内外对“个”的研究现状  12-13
    1.2.3 国内外对“VA”的研究现状  13-14
    1.2.4 国内外对“V 得 A”的研究现状  14-15
  1.3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5
  1.4 本文的语料来源  15-16
  1.5 本文的基本思路  16-17
第二章 “V 个 A”结构的句法语义特征  17-28
  2.1 “V”的特点  17-19
    2.1.1 带有致使义语义特征的动词  17-18
    2.1.2 不带有致使义语义特征的动词  18-19
  2.2 “A”的特点  19-21
    2.2.1 单音节形容词  19
    2.2.2 双音节形容词  19-20
    2.2.3 形容词性词组和成语  20-21
  2.3 “个”在该结构中的语法功能  21-23
  2.4 “V 个 A”结构的句法特点和句法功能  23-24
    2.4.1 “V 个 A”结构的句法特点  23-24
    2.4.2 “V 个 A”结构的句法功能  24
  2.5 “V 个 A”结构的补语语义指向和语义分类  24-28
    2.5.1 “V 个 A”结构的补语语义指向  25
    2.5.2 “V 个 A”结构的语义分类  25-28
第三章 “V 个 A”结构的构式意义和话语功用  28-39
  3.1 “V 个 A”结构的构式意义  28-35
    3.1.1 主观程度量增  28-33
    3.1.2 “个”的主观程度量增功能  33-35
  3.2 “V 个 A”结构的话语功能  35-39
    3.2.1 “V 个 A”凸显事件性  35
    3.2.2 “V 个 A”凸显结果状态  35-37
    3.2.3 “V 个 A”的情态功能  37-39
第四章 “V 个 A”结构与相关结构的比较  39-51
  4.1 “V 个 A”与“VA”比较  39-42
    4.1.1 整合程度比较  39-40
    4.1.2 构式意义比较  40-41
    4.1.3 表达功能比较  41-42
  4.2 “V 个 A”与“V 得 A”比较  42-51
    4.2.1 句法结构比较  42-47
    4.2.2 构式意义比较  47-48
    4.2.3 表达功能比较  48-51
第五章 “V 个 A”结构的探源  51-69
  5.1 “个”的语法化过程  51-53
  5.2 “V 个 A”结构的探源  53-59
    5.2.1 “V 个抽象名词”  53-55
    5.2.2 “V 个 A”动宾结构  55-58
    5.2.3 “V 个 A”动补结构  58-59
  5.3 “V 个 A”结构形成的动因和机制  59-64
    5.3.1 “V 个 A”结构形成的动因  59-60
    5.3.2 “V 个 A”结构形成的机制  60-64
  5.4 “V 个 A”主观程度量的形成  64-69
第六章 结语  69-70
参考文献  70-74
致谢  74-76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6

相似论文

  1. PBO/SWNT复合纤维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研究,TQ340.64
  2. 溶胶—凝胶AAO模板法制备ITO准一维纳米结构,TB383.1
  3. (ZrB2-ZrO2)/BN复合材料的反应热压烧结及其力学性能,TB332
  4. 水热法制备氧化物中空微球,TB383.4
  5. 混粉电火花成型机主机系统及工艺试验的研究,TG661
  6. 非晶合金的结构和玻璃形成能力研究,TG139.8
  7. 硬质合金与钢连接工艺及机理研究,TG454
  8. 钛酸锶钡铁电薄膜的制备及电热效应,TB383.2
  9. 永磁磁力耦合器结构与特性研究,TH139
  10. 常温低温组合密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TH136
  11.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建筑创作的艺术化技术理念研究,TU-86
  12. 带填充墙框架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TU323.5
  13. 复杂边界条件下多体结构的瞬态热分析,TK124
  14. 燃尽风对W型火焰炉炉内气固流动影响的试验研究,TK229
  15. 电动车用轴径向—轴向磁通复合结构永磁同步电机的研究,TM341
  16. 红安方言语法研究,H146
  17. 调整云南高等教育结构的策略研究,G649.2
  18. 多层卫星网络稳定性设计研究,TN927.23
  19. 音乐结构自动分析研究,TN912.3
  20. 面向SMDA的服务建模方法及工具实现,TP311.52
  21. 统计机器翻译中结构转换技术的研究,TP391.2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