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列宁与葛兰西关于领导权思想的比较

作 者: 张忠文
导 师: 王国坛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列宁 葛兰西 领导权
分类号: A8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领导权问题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领导权理论强调,一切革命的关键就是夺取领导权。列宁葛兰西作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尤其是在领导权问题上,二者在坚持马克思领导权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的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导权理论。列宁作为东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结合当时俄国的社会结构和具体国情,强调在俄国无产阶级要通过暴力革命夺得政治领导权。而葛兰西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结合当时意大利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具体国情,认为革命首先要夺得文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本文结合了二者生活的社会现实,从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等方面分析比较了列宁与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相同点以不同点。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继承发展,这一部分有具体的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介绍了列宁政治领导权思想的实质内涵,其次介绍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实质内涵,最后阐述了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是对马克思领导权思想的继承发展。第二部分: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差异,这一部分从列宁与葛兰西生活的历史背景、哲学基础和意识形态建设三方面解释了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差异。第三部分: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当代价值,这一部分先是分析了当代社会的新变化,进而阐述列宁和葛兰西领导权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绪论  8-10
  0.1 研究领导权思想的理论意义  8-9
  0.2 本文比较领导权思想的研究方法  9
  0.3 研究领导权思想的选题和现实意义  9-10
1 列宁葛兰西领导权思想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继承发展  10-22
  1.1 列宁政治领导权思想的内涵  11-15
    1.1.1 列宁政治领导权的提出  11-12
    1.1.2 列宁政治领导权的实质  12-15
  1.2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内涵  15-18
    1.2.1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提出  15-17
    1.2.2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实质  17-18
  1.3 列宁与葛兰西对马克思领导权思想的继承发展  18-22
2 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差异  22-32
  2.1 从历史背景分析列宁和葛兰西领导权的不同  22-25
    2.1.1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沙皇俄国的社会状况  22-24
    2.1.2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意大利社会状况  24-25
  2.2 从哲学基础分析列宁和葛兰西领导权的不同  25-27
  2.3 从意识形态建设分析列宁和葛兰西领导权的不同  27-32
3 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当代价值  32-37
  3.1 当代社会的新变化  32-34
  3.2 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34-37
结束语  37-38
参考文献  38-41
致谢  41-42

相似论文

  1. 论列宁公仆思想及当代意义,D262.6
  2.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探析,G0
  3.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B089.1
  4. 列宁执政党理论建设研究,A821
  5.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B546
  6.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探析,B089.1
  7. 苏波战争与列宁的世界革命战略,K512.52
  8. 试论列宁晚年对文化的思考,A821
  9. 列宁党内监督思想研究,D262.6
  10. 列宁经济伦理思想研究,F091.92
  11. 列宁农业合作社思想及其历史演进研究,F321.42
  12. 列宁科学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821.6
  13.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当代困境及实践思路,G122
  14. 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认识与启示,A821
  15. 列宁关于执政党党风问题的探索,A821
  16. 列宁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研究,A821
  17. 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G40-09
  18. 论列宁建设和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A821
  19. 早期列宁马克思主义观研究,A821
  20.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及其当代意义,A821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列宁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