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转型中的无锡志愿服务研究

作 者: 姜丹萍
导 师: 刘焕明
学 校: 江南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志愿服务 长效机制
分类号: D63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进入快速转型阶段,社会事业、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都得到蓬勃发展,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和社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要求不断增长。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并不计物质报酬地参与社会生活、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行为,正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以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为背景,以马克思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分别阐述社会转型与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转型与志愿服务的关系:社会转型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变,经济转型为志愿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转型提供了志愿服务发展的空间,文化转型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思想和理论的支持。志愿服务对社会转型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它为社会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服务理念和价值观念,也为社会管理提供了组织基础与人力资源保障;志愿服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错位,提高了公民的公共服务意识,促进人们自觉投身于公共服务之中,也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借鉴;志愿服务也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增进了社区居民的融合,发挥着教育宣传的作用,增加了社区福利。无锡市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志愿服务呈现着鲜明的特色:第一,运用网络招募、主要站点招募、应急招募等方式,积极壮大服务队伍网络,创新招募机制;第二,对志愿者培训的内容贴近实际、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培训过程规范有序,并且重视培训经验的总结与提炼,注重志愿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创新培训机制;第三,坚持文明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牵头协调、志愿者总会自主运行、社会参与,着眼整合社会资源,创新领导机制;第四,打造了讲文明树新风、扶危济困、大型活动与其他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努力树立特色品牌,创新活动机制;第五,强化志愿服务精神、进行志愿者服务的星级评定、将志愿服务与文明创建挂钩,坚持激发内在动力,创新激励机制。作者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无锡市志愿服务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不高,二是志愿服务组织的自身建设较弱,三是志愿服务的领导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到位。基于上述认识,志愿服务要取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探索长效发展机制:一是引导群众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深入社区发展志愿服务、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加强宣传机制,弘扬服务精神;二是通过严格培训制度、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健全培训机制,保障人力资源;三是建立各级志愿者协会与志愿者服务管理中心,强化协调体制,加强服务管理;四是强化自我激励、发展组织激励、促进社会激励,完善激励机制,提供强大动力;五是将志愿者队伍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推进全国志愿服务立法进程,建立立法机制,构筑法律支持。志愿服务是当代社会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是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动力。大力发展志愿者组织,不断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各项机制,积极推动志愿服务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使志愿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8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9-10
    1.1.1 研究的目的  9
    1.1.2 研究的意义  9-10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0-11
    1.2.1 研究的思路  10
    1.2.2 研究的方法  10-11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11-12
    1.3.1 研究的主要观点  11-12
    1.3.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2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8
    1.4.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15
    1.4.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5-18
第二章 社会转型志愿服务概述  18-27
  2.1 社会转型的内涵和特征  18-19
    2.1.1 社会转型的内涵  18-19
    2.1.2 社会转型的特征  19
  2.2 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分层与社会弱势群体  19-21
    2.2.1 社会分层  19-20
    2.2.2 社会弱势群体  20-21
  2.3 志愿服务的起源及现状  21-22
    2.3.1 志愿服务的起源  21-22
    2.3.2 志愿服务的现状  22
  2.4 志愿服务的概述  22-25
    2.4.1 志愿服务的定义  22-23
    2.4.2 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解析  23-24
    2.4.3 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  24-25
  2.5 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  25-27
    2.5.1 社会和谐论  25
    2.5.2 自我实现论  25
    2.5.3 公民社会论  25-27
第三章 我国志愿服务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27-32
  3.1 志愿服务与公民社会的构建  27-28
    3.1.1 志愿服务大规模兴起  27
    3.1.2 志愿服务与公民社会  27-28
  3.2 志愿服务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8-29
    3.2.1 志愿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关系  28-29
    3.2.2 志愿服务与公共服务的关系  29
  3.3 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  29-32
    3.3.1 我国社区的管理体制  29-30
    3.3.2 志愿服务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30-32
第四章 社会转型中的无锡志愿服务  32-46
  4.1 无锡志愿服务的概况  32-34
    4.1.1 无锡志愿服务概述  32-33
    4.1.2 调研的基本情况  33-34
  4.2 无锡志愿服务的特色总结  34-36
    4.2.1 积极拓宽招募渠道壮大服务队伍网络  34
    4.2.2 注重通过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  34-35
    4.2.3 着眼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统一有力领导  35
    4.2.4 努力发展专业服务打造特色品牌  35-36
    4.2.5 坚持激发服务动力促进服务持续发展  36
  4.3 无锡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36-39
    4.3.1 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不高  36-37
    4.3.2 志愿服务组织的自身建设较弱  37-38
    4.3.3 志愿服务的领导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到位  38-39
  4.4 无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  39-46
    4.4.1 加强宣传机制  39-41
    4.4.2 健全培训机制  41-42
    4.4.3 强化协调体制  42-43
    4.4.4 完善激励机制  43-44
    4.4.5 建立立法机制  44-46
致谢  46-47
参考文献  47-50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0-51
附录2:社会转型中的无锡志愿服务研究问卷调查(普通志愿者)  51-53
附录3:社会转型中的无锡志愿服务研究问卷调查(团队负责人)  53-54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D422.6
  3.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4.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D632.9
  5. 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现象的社会学研究,C912.82
  6.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研究,G647
  7.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8.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9. 《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G219.29
  10.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11. 经济社会转型期企业信用问题研究,F279.2
  1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研究,D632.9
  13.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D631.4
  14. 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初探,D625
  15.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研究,G812
  16.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与江南社会现代转型,G649.2
  17.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研究,G812
  18. 注册志愿者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9. 转型期我国行政组织伦理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B82-051
  20. 沈阳市直机关作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630.9
  21. “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民政工作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