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郑观应荒政思想研究

作 者: 高寅城
导 师: 刘劲松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郑观应 荒政 思想 研究
分类号: K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8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晚清的中国社会灾情频仍,几乎无年不灾。面对愈演愈烈的灾荒,很多人都在积极探求、寻找防灾备荒之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郑观应。郑观应不仅积极参加赈灾活动,而且他对晚清严重的灾荒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晚清灾荒的产生及其严重性的社会根源,并在汲取中国传统救荒思想精髓与吸收西方近代灾荒理念与先进灾荒机制的基础上阐发了具有远见卓识的防灾抗灾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荒政主张,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些灾荒主张主要涉及对当时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水灾和旱灾,同时兼及对其它灾荒如火灾等的思考与探究,其荒政思想包括对灾害成因的分析、灾前的积极防御、灾中的合理有效救治以及灾后的反思、总结,从对灾荒的救治时段来说,其荒政思想可谓全面。总之,郑观应以全面、细致、深刻的积极荒政理念为晚清灾荒思想注入活力,表现出与延续中国数千年并在晚清灾荒救治中依然占据主要地位的消极天命主义灾荒观的不同,体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对郑观应荒政思想的研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郑观应的荒政思想,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代中国多灾的原因,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当代救荒思想的完善及救荒问题的解决,其荒政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的灾荒救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天灾荒防治与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整体入手,积极发掘有关郑观应荒政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力求以郑观应本人的论述为本文主要资料支撑,在论述与认识中展现完整、全面、系统的郑观应荒政思想。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郑观应荒政思想研究献出微薄之力,同时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起更多学者对郑观应荒政思想的重视,以充分发掘郑观应荒政思想的重大价值从而使其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7
引言  7-10
一、郑观应荒政思想内容  10-28
  (一) 灾前预防  12-19
  (二) 灾中救治  19-24
  (三) 灾后总结  24-28
二、郑观应荒政思想特点  28-38
  (一) 防治灾荒方法上体现了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的特 点  28-29
  (二) 荒政思想来源体现了“有用”为上  29-33
  (三) 荒政思想体现出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特点  33-34
  (四) 其荒政思想在继承与发扬中借鉴西方,体现出西方现代 文明的特征  34-35
  (五) 郑观应的防灾备荒之法涉及诸多因素,体现出综合治理 的特点  35-36
  (六) 郑观应的荒政思想体现了中国灾荒防治的近代化特征  36-38
三、郑观应荒政思想的现代意义  38-43
结语  43-45
参考文献  45-48
后记  48

相似论文

  1. 煤制油连续性模型系统的实现及其液化实验研究,TQ529.1
  2. 我国当代总体城市设计实证研究,TU984
  3. 渤海上京城城门复原研究,TU-05
  4. 二次风射流角度对W型火焰锅炉炉内气固流动的影响,TK229
  5.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6.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7. 非智力因素对小凉山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H319
  8. 唐代落第士人心态探析,K242
  9.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10.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1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12. 高中函数教学研究与实践,G633.6
  13.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学作品编选研究,G633.3
  14. “便秘Ⅰ号”治疗血液透析并发脾肾两亏、湿浊内蕴型便秘的临床研究,R259
  15. 老年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R563.1
  16. 止痛促愈膏治疗新鲜肛裂的临床研究,R657.1
  17.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18.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19. 许心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探讨,R259
  20.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痹玉康Ⅰ号”方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R259
  21. 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点的研究,G623.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清后期(1840~1911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