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实践生成论的角度透视我国当代社会公正

作 者: 陈新明
导 师: 谭希培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社会公正 实践生成论 双向互动 政府控制
分类号: D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我国的社会公正问题日益凸现,解析这一问题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特定历史背景。我力图从马克思实践生成论的角度界定社会公正,从社会的现实情况出发,以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社会公正问题为对象,从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探求公平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剖析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公正问题的原因和特质,进而探求实现社会公正的对策和途径。社会公正是社会利益分化的产物,是对人与人关系的度量,是对利益关系的度量,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是社会控制的一种评价形式,是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贡献原则和平等原则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其中平等原则包括完全平等原则,比例平等原则和社会补偿原则等。实践生成的社会公正论是不同于预成论、还原论的思维范式与独特方法,它坚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社会公正的生成是在人类社会在不断变迁发展的过程中人与社会双向对象化的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创造、批判和革命的结果。当前公正问题的凸显有多方面的原因:人类是自我创新、自我实现的实践过程;社会结构转型、重构与调适;制度的缺隐与失效及道德失范、价值重估和道德风险等。当今中国社会实现公正的有效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倡导正确的社会公正价值观,加强政府的控制与保障功能,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绪论  7-15
  1.1 研究背景  7-9
    1.1.1 社会公正的现实挑战  7-8
    1.1.2 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8-9
  1.2 文献综述  9-13
    1.2.1 西方思想家对社会公正的探讨  9-12
    1.2.2 我国思想家对社会公正的探讨  12-13
  1.3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13-15
    1.3.1 研究的意义  13-14
    1.3.2 研究的方法  14-15
第二章 实践生成论视角下当代社会公正的相关理论基础  15-33
  2.1 社会公正的科学内涵  15-20
    2.1.1 公正的本质和特征  15-16
    2.1.2 社会公正的类型  16-17
    2.1.3 社会公正的原则  17-20
  2.2 马克思实践生成论的基本蕴义  20-26
    2.2.1 马克思实践生成论的科学内涵  20-23
    2.2.2 生成途径:主客体的双向对象化活动  23-25
    2.2.3 基本特点:创造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25-26
  2.3 马克思实践生成论与社会公正的基本关系  26-33
    2.3.1 马克思实践生成的社会公正观  26-29
    2.3.2 社会公正生成的理论指导  29-30
    2.3.3 科学探讨社会公正的思维范式与独特方法  30-33
第三章 我国当代社会公正问题的实践生成论分析  33-42
  3.1 我国当代社会公正存在的问题  33-36
    3.1.1 教育体制不公正  33-34
    3.1.2 就业问题严峻  34-35
    3.1.3 腐败现象继续蔓延  35
    3.1.4 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  35-36
  3.2 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的原因透析  36-42
    3.2.1 实践生成的人学理论分析  36-37
    3.2.2 实践生成的社会结构分析  37-39
    3.2.3 实践生成的道德价值分析  39-40
    3.2.4 实践生成的制度缺隐分析  40-42
第四章 社会公正对策的实践生成论构建  42-53
  4.1 物质阶梯:实现社会公正的客观基础  42-45
    4.1.1 以发展生产力为历史使命  42-43
    4.1.2 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43-44
    4.1.3 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44-45
  4.2 思想道德整合:树立正确的公正价值观  45-48
    4.2.1 倡导正确的社会公正价值观念  46-47
    4.2.2 加强全民社会公正教育  47-48
    4.2.3 德治:道德整合的核心体现  48
  4.3 社会控制:维护社会公正的保障  48-53
    4.3.1 制度公正的优先性  49-50
    4.3.2 政府控制:制度整合的强力方式  50-51
    4.3.3 法治:制度整合的最基本方式  51-53
小结  53-54
参考文献  54-56
致谢  56-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7

相似论文

  1.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2. 学校与社区合作伙伴关系的建构研究,G637
  3.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G623.2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公正问题研究,D61
  5. 马克思社会公正思想指导下的我国社会公正问题研究,D61
  6. 我国社会分层背景中的公正问题,D663
  7. 语言教育与社会区隔的生成,G623.31
  8. 论社会公正视角下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D922.5
  9. 和谐社会视角下中国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61
  10. 社会公正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对权力的制约,D631.4
  11. 我国政府维护社会公正任的问题究,D630
  12. 建国以来土地制度与农民社会福利的变迁与构建研究,F323.89
  13. 当代中国社会公正的现实构建,D61
  14. 论政府的教育责任,G40
  15. 政府管制、股权结构与外部审计需求,F239.4
  16. 政府控制、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F276.6
  17. 利益整合:党实现社会公正的路径选择,D261.1
  18. 马克思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B038
  19. 论拉动内需与健康消费观,F124.7
  20.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61
  21. 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D6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