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酰胺基-1,5-苯并硫氮杂卓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作 者: 张玲芬
导 师: 李媛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有机化学
关键词: 1,5-苯并硫氮杂卓 电子等排体 抗菌活性
分类号: O621.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苯并杂卓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杂环化合物,它的某些衍生物已经作为抗焦虑、催眠镇静及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因此,探索具有特异性生理活性的杂卓化合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1,5-苯并硫氮杂卓是苯并杂卓的一个重要分支。多年来,本课题组在该领域开展了较为深入、系统地研究,并且发现了某些对真菌有较高抑制作用的酯基取代的、有较好应用前景的1,5-苯并硫氮杂卓衍生物。酯基与酰胺基互为电子等排体,为了筛选具有特异性抑菌活性的1,5-苯并硫氮杂卓类物质,本论文依据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合成了酰胺基取代的三个系列、十四个新的1,5-苯并硫氮杂卓类化合物,用IR、~1H NMR、MS及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评价了上述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初步探讨了其抑菌的构效关系。本论文还对有关的合成反应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该工作对于拓展1,5-苯并硫氮杂卓类化合物在制药领域的应用以及发现新型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一、以不同取代的苯和丁二酸酐为起始原料,经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成酰胺反应、溴代、脱溴化氢和环加成等反应合成了十四个新型的2-酰胺基-4-芳基-1,5-苯并硫氮杂卓类化合物,并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元素分析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各步反应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二、本论文重点对由1,4-二羰基类化合物合成酰胺的方法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和探讨。分别用苯并三唑的方法、1,3-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的方法、混合酸酐的方法、氯甲酸乙酯的方法合成酰胺,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找到了最佳合成方法和条件。三、采用滤纸片的方法,对所合成的2-酰胺基-4-芳基-1,5-苯并硫氮杂卓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的测试以及抑菌活性的初步构效关系研究。研究表明:这三类杂卓对真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仲胺酰胺取代的杂卓抑菌效果最好,属高度敏感;伯胺酰胺取代的杂卓中,脂肪族酰胺杂卓比芳香族酰胺杂卓抑菌效果好;酸中苯环上取代基相同时,酯基杂卓明显比酰胺基杂卓抑菌效果好。这三类化合物大多数对细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可见,这类1,5-苯并硫氮杂卓对真菌的抑菌活性明显好于对细菌的抑菌活性,因此,本研究对于我们筛选抗真菌杂卓类活性物质和进行药物分子设计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一章 前言  10-26
  1.1 1,5-苯并杂卓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0-15
  1.2 1,5-苯并杂卓抑菌活性的研究  15-17
  1.3 本课题组的研究概况  17-22
  1.4 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及其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22-24
    1.4.1 新药设计中的一般方法  22
    1.4.2 药物分子设计中的相似性原理—电子等排  22-23
    1.4.3 酯基的电子等排体  23-24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4-26
第二章 2-酰胺基-4-芳基-1,5-苯并硫氮杂卓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6-51
  2.1 引言  26
  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合成  26-42
    2.2.1 γ-芳基丁酮酸类化合物Ⅰ的合成  30-31
    2.2.2 γ-芳基丁酮酰胺类化合物Ⅱ、Ⅴ、Ⅷ的合成  31-37
    2.2.3 γ-芳基-α,β-不饱和丁烯酮酰胺类化合物Ⅲ、Ⅵ、Ⅸ的合成  37-40
    2.2.4 2-酰胺基-4-芳基-1,5-苯并硫氮杂卓类化合物Ⅳ、Ⅶ、Ⅹ的合成  40-42
  2.3 目标化合物Ⅳ、Ⅶ、Ⅹ的表征  42-51
    2.3.1 目标化合物Ⅳ、Ⅶ、Ⅹ的物理常数及产率  42
    2.3.2 目标化合物Ⅳ、Ⅶ、Ⅹ的红外光谱特征及分析  42-43
    2.3.3 目标化合物Ⅳ、Ⅶ、Ⅹ的核磁共振氢谱特征及分析  43-48
    2.3.4 目标化合物Ⅳ、Ⅶ、Ⅹ的元素分析  48-49
    2.3.5 目标化合物Ⅳ、Ⅶ、Ⅹ的质谱特征及分析  49-51
第三章 抗菌活性的测定  51-63
  3.1 引言  51-54
    3.1.1 药物的体外抗菌测试方法  51-53
    3.1.2 影响抗菌试验的因素  53-54
  3.2 实验部分  54-59
    3.2.1 实验材料  54
    3.2.2 实验方法  54-55
    3.2.3 实验结果  55-59
  3.3 结果与讨论  59-63
    3.3.1 菌种分析  59-60
    3.3.2 结构与活性关系分析  60-63
第四章 实验部分  63-68
  4.1 仪器与试剂  63-65
    4.1.1 主要仪器  63
    4.1.2 试剂  63-65
  4.2 反应底物的合成  65-66
    4.2.1 γ-芳基丁酮酸类化合物Ⅰ的合成  65-66
    4.2.2 γ-芳基-α,β-饱和丁酮酰胺类化合物Ⅱ、Ⅴ、Ⅷ的合成  66
    4.2.3 γ-芳基-α,β-不饱和丁烯酮酰胺类化合物Ⅲ、Ⅵ、Ⅸ的合成  66
  4.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66-68
    4.3.1 2-酰胺基-4-芳基-1,5-苯并硫氮杂卓类化合物Ⅳ、Ⅶ、Ⅹ的合成  66-68
结论  68-69
参考文献  69-72
附图  72-140
致谢  140

相似论文

  1. 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菌群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R284
  2. 云南元江干热河谷优势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X172
  3. 姜黄油的提取、抑菌活性及姜黄色素的纯化研究,TQ461
  4. 抗植物病原菌的海洋真菌筛选及鉴定,S476.1
  5. 羽裂黄瓜菜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研究,R284
  6. 2,4-二取代苯基-1,5-苯并硫氮杂卓-3-甲酸乙酯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TQ463.2
  7. 合成1,5-苯并硫氮杂卓及其衍生物的相关反应的研究,O621.25
  8. 紫花地丁注射液的研制,S859.79
  9. 甲苯定向氯化及邻氯甲苯异构化研究,TQ242
  10. 拮抗真菌GLP-26的筛选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S482.292
  11. 新型含1,2,4-三氮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和合成,O626.26
  12. 特定细菌胁迫下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皮肤抗菌肽分泌的动态变化,S947.2
  13. 抗菌活性植物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S476.1
  14. 海洋厌氧硫酸盐还原细菌S130(3)-2的鉴定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Q93
  15. 酵母表达肽抗生素hPAB-β及其抗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的活性分析,Q789
  16. 南海硇洲岛海域海胆相关可培养细菌多样性,Q93
  17. 含杂环的1,5-苯并硫氮杂卓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O621.25
  18. 致病杆菌NMC-10新抗菌肽的纯化及性质研究,S476
  19. 新型抗生素候选替代物,TQ465
  20. 精氨酰胺类化合物与PAD4蛋白的对接分析及分子动力学模拟,O621.1
  21. 水溶性1,5-苯并硫氮杂卓衍生物及其还原产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O625.7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有机化学 > 有机化学一般性问题 > 有机化合物性质 > 化学性质、有机化学反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