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事证据失权控制理论研究

作 者: 童中枢
导 师: 王福华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诉讼法
关键词: 证据失权 合宪性控制 合法听审权 阐明义务 审酌义务 诉讼促进 证据突袭 攻击防御方法 诉讼拖延 举证责任 集中审理
分类号: D92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8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经历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和证据限时提出主义两个阶段,2001年颁布的《证据规定》对当事人举证的期限、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作了明确规定。这一制度的确立确实极大的提高了诉讼效率,学术界的理论研讨方向也大多持赞同态度。但由于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刚刚建立,难免在理论与实践当中出现种种困难和障碍,特别是过于严厉的失权后果的消极作用已有所显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事人实体权益的实现。这一制度在实施中遇到的阻力突出表现为,由于缺乏宪法和法院组织法层面的保障,又无必要辅助配套措施跟进,一些法院和法官对适用证据失权没有足够的信心,使这个制度难以起到固定证据的作用。再如,法院对于新证据的认定,又与法官往往会因担心案件被改判而从宽掌握有关。逾期证据的失权导致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背离使得当事人长期上访、缠讼,司法公正面临考验。该条规定已经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对证据失权制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改造,并找到适当的救济机制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具有现实意义的。纵观域外其他国家的立法情况,由于两大法系的历史传统、诉讼文化、审判方式和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等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发展轨迹,导致证据失权在各国的具体运用也存在很大差异,但这些国家的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方向大致都经历了一个从不失权到失权、从证据随时提出到适时提出的发展历程。并且证据失权法律后果的适用方而也都表现出一定的宽泛性,而且对于新证据的认定都比较严格,只作为例外情形适用。比较两大法系国家有关证据失权的规定,在失权时效方而,西方各国大都规定了相当大的弹性空间给法官酌情决定,只有在当事人拖延诉讼给对方造成了损害的情况下,才适用极为严格的证据失权。尤其是德国的规定,法院可根据自由心证,认为不致拖延诉讼的终结,或者当事人疏明非因过失而逾期时,应准许考虑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当事人对于免责的理由加以“释明”即可,这些措施缓和了证据失权给发现案件真实带来的负而作用。另外,德国的证据失权制度以当事人的“合法听审权”为其控制措施。对此可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德国对失权以合宪性控制其构成要件和其严格的解释。应当在给予当事人平等充分程序保障的功能目标下完善举证时限制度,在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如:法官释明权、审前程序等保障下,把证据失权作为合理例外的规定加以改造。本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第一章从论述证据失权的概念入手,以诉讼法上的渊源为基础对证据失权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体系中的确立加以肯定。并对证据失权的基本要素和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了辨析。第二章从对证据失权制度的积极价值进行了分析,包括程序公正、诉讼促进义务、促进当事人和解、程序安定五个方面。第三章比较了域外其他国家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状况,并找出存在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以两大法系的横向比较为研究方法,力争为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改革和构建提供有益参考。第四章为本文的亮点之所在,阐述了证据失权在德国的宪法层次之保障,其以当事人的“合法听审权”为其控制措施,不仅在失权的构成要件上进行严格规定,并有宪法法院的终极保障措施,由此衍生出对我国证据失权规定的启示。第五章阐述了法官阐明义务在证据失权制度中的重要作用,从当事人的合法听审权对法官阐明义务的要求为基础,对阐明范围的界定和法官不当行使阐明权后果的救济进行了论述。第六章明确提出了证据失权制度的运作环境——审前程序,从审前程序整理争点和固定证据的功能为基础,提出了当事人与法院均存在诉讼促进义务,并对失权效与诉讼促进义务、防止突袭性裁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第七章对我国现行立法中新证据认定提出了质疑,并提出应当重新对“新证据”进行规范,避免当事人利用其宽泛的规定进行证据突袭。第八章对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现状与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反思了现行证据失权制度的司法状况,并得出我国的证据失权制度过于严格,缺乏正当性的基础。第九章着重论述了对证据失权制度的改造。以法官的阐明义务,证明度之划分,构成要件的重新界定、失权之失效点为制度的构建基础,并配套以完备的审前程序、多样化的救济措施。以期使证据失权制度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功效。

全文目录


摘要  4-8
ABSTRACT  8-17
引言  17-18
第一章 证据失权制度概述  18-28
  第一节 证据失权概念与内涵  18-21
    一、失权制度概述  18-19
    二、民事证据失权的概念  19-20
    三、证据失权的历史渊源  20-21
  第二节 证据失权的基本要素  21-25
    一、证据失权制度的期限  21-22
    二、证据失权的范围  22-23
    三、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  23-24
    四、证据失权的例外情况  24-25
  第三节 证据失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5-28
    一、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与举证时限制度  25
    二、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与举证责任  25-27
    三、民事证据失权制度与诚实信用原则  27-28
第二章 证据失权制度的价值分析  28-35
  第一节 证据失权制度价值取向  28-30
  第二节 证据失权制度的局限性  30-31
  第三节 证据失权制度的积极意义  31-35
    一、证据失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程序公正  31-33
    二、证据失权制度是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的要求  33
    三、证据失权制度有利于促成当事人和解  33-34
    四、证据失权制度有利于维护程序的安定性  34-35
第三章 证据失权域外立法例  35-46
  第一节 域外的证据失权制度  35-41
    一、美国  35-36
    二、英国  36-37
    三、德国  37-39
    四、法国  39-40
    五、日本  40
    六、我国台湾地区  40-41
  第二节 域外证据失权制度设计之对比分析  41-46
    一、设计上的相同点  41-42
    二、设计上的不同点  42-43
    三、差异的成因分析  43-46
第四章 证据失权的合宪性控制  46-57
  第一节 证据失权与合法听审权  46-50
    一、合法听审权对诉讼程序和证据的基本要求  46-49
    二、合法听审权与证据失权间的冲突与协调  49-50
  第二节 证据失权立法上的合宪性——证据失权之构成要件  50-53
    一、攻击防御的方法的延迟提出  50
    二、逾期提出导致了诉讼拖延  50-51
    三、延迟提出与诉讼拖延之因果关系  51-52
    四、当事人的可归责性  52-53
  第三节 证据失权解释上的合宪性  53-55
    一、类推的适用的禁止  53-54
    二、举证责任的承担  54
    三、恣意禁止  54-55
  第四节 我国宪法权利视角下的证据失权制度的困境  55-57
第五章 证据失权与法官释明  57-66
  第一节 阐明的含义及根据  57-59
  第二节 合法听审权对法官阐明的要求  59-60
  第三节 阐明权范围的界定  60-62
  第四节 不当行使阐明权的后果与救济  62-64
  第五节 我国司法实践遇到的困境  64-66
第六章 证据失权与审前准备程序  66-75
  第一节、证据失权制度下审前程序的功能  66-68
    一、争点整理  66-67
    二、固定证据  67-68
  第二节 争点和证据整理与失权制度  68-73
    一、当事人诉讼促进义务  69-71
    二、法院的诉讼促进义务  71-72
    三、诉讼促进义务与失权效之关系  72-73
  第三节 我国司法实践的困境  73-75
第七章 失权之例外——对“新证据”的认定  75-83
  第一节 证据失权制度对“新的证据”的认同规则  75-79
    一、一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  75-77
    二、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  77-78
    三、再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  78
    四、可视为“新的证据”  78-79
  第二节 新证据的相关外国立法例  79-81
  第三节 小结  81-83
第八章 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83-90
  第一节 证据失权运行的司法现状  83-85
  第二节 我国现有司法环境下证据失权制度运行的反思  85-86
  第三节 严苛的失权效缺乏正当性基础  86-90
    一、我国并无完备的审前准备程序  87
    二、阐明权制度尚有待于充实  87-88
    三、我国无宪法抗告之救济  88
    四、我国无答辩失权制度  88-90
第九章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与救济  90-97
  第一节 具体制度的构建  90-94
    一、法官的指导义务(阐明权)的明确  90-91
    二、证明度之划分(区分严格证明与释明)  91-92
    三、证据失权之构成要件应重新界定  92-93
    四、应当明确规定证据失权的失效点  93-94
  第二节 具体配套程序的完善  94-97
    一、建立完备的审前准备程序  94-95
    二、建立配套的答辩失权程序  95
    三、失权后果的多样化救济手段  95-97
结束语  97-98
参考文献  98-103
  一、著作类  98-99
  二、期刊报纸类  99-103
致谢  103-10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4

相似论文

  1. 不当得利中“无合法依据”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研究,D913
  2. 承租人添附利益求偿请求权研究,D923
  3. 我国医疗损害举证责任研究,D923
  4. 探析英美刑法中的严格责任犯罪,D914
  5.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研究,D922.16
  6. 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研究,D925.1
  7. 论集中审理的构想,D925.1
  8. 医疗纠纷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研究,D922.16;D925.1
  9. 产品警示缺陷法律问题研究,D923.8
  10.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问题,D922.68
  11. 论证据失权制度在实践中的软化需求与回应,D915.13
  12.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探讨,D925.1
  13. 民事诉讼中证据失权制度完善研究,D925.1
  14. 医疗纠纷举证责任之研究,D925.13
  15. 表面证据在中国专利审查中的运用,D923.42
  16.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D923.9
  17. 民事证据规则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D925.1
  18. 论环境民事诉讼的专门化,D925.1
  19. 税务行政诉讼证据研究,D925.3
  20. 论股东代表诉讼,D922.291.91
  21. 货运机动车挂靠经营中法律关系探析,D922.29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