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末清初格物致知问题研究

作 者: 张东平
导 师: 吴震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格物致知 理欲 工夫 转型
分类号: B2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的主题是描述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们在诠释经典命题“格物致知”问题上的继承与创新,揭示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的转向与变化。这一转向与变化主要表现在:其一,从宋元明以来热衷于讨论形上玄思问题向重视研究经世致用问题转变,表现为从心性之学向经世致用之学的思想转向;其二,转向与变化并不意味着方向上的截然相反,这一时期的格致思想多是循序渐进的向前发展的,学者思想中还有对宋明理学思想的继承和保留,对于思想发展研究而言,这一点须加以重视。人们对造成这一思想转向的原因常常会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其一,思想外部的政治危机、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使得思想家们不得不以一种更为实际、更为直接的方法回应现实问题和时代问题,选择通过对传统经典中的核心命题进行重新诠释是其中的一个办法;其二,儒学思想内部自身义理的发展,朱子学和阳明学的理论重心的差异,导致对格物致知的诠释大相径庭而互相冲突,孰是孰非,需要量度。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序论、王夫之格致相因说、黄宗羲知体万殊论、毛先舒格去物欲论、颜元李塨习行学艺说、结语。本篇硕士学位论文旨在探讨四位主要的思想家对格致问题的不同回应的基础上,来揭示明清之际思想转型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6
序论: 格物致知问题的由来  6-16
  一、格物原义  6-8
  二、诠释简史  8-11
  三、文献综述  11-13
  四、逻辑结构  13-16
第一章 王夫之:格致相因说  16-41
  一、格物为本  16-20
  二、以心循理  20-24
  三、格致转折  24-28
  四、格致新义  28-35
  五、相因贯通  35-41
第二章 黄宗羲:知体万殊论  41-52
  一、物为知体  41-43
  二、格致工夫  43-49
  三、万殊之物  49-52
第三章 毛先舒:格去物欲论  52-65
  一、理欲争论  52-56
  二、良知缺省  56-58
  三、格去物欲说  58-59
  四、去欲向度之集成  59-65
第四章 颜元、李塨:习行学艺说  65-73
  一、三事六府  65-66
  二、习行格物  66-69
  三、格学六艺  69-73
结语:从格物致知诠释的角度看明末清初儒学思想的转向  73-76
参考文献  76-78
后记  78-79

相似论文

  1. 安史之乱与天宝大历之际的诗风演变,I207.22
  2.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3. 农村能源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益,S210.3
  4. 民进党民粹式政治动员研究,D675.8
  5.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6. 政府职能转换背景下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完善,D624
  7. 吕柟哲学思想研究,B248.99
  8. 我国社会转型期慈善伦理的经济学分析,D632.9
  9. 东亚转型国家民主巩固的困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73
  10. 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现象的社会学研究,C912.82
  11. 中国第三次社会转型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研究,G812.0
  1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研究,F124.5
  13. 转型时期我国工会维权的对策研究,D412.6
  14.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武术发展环境特征及对策研究,G852
  15. 《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G219.29
  16.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17. 经济社会转型期企业信用问题研究,F279.2
  18. 儒家人性论与转型期人性价值的建构,B222
  19. 群体性事件的法律防控与解决机制,D631.4
  20. 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初探,D625
  21. 传统报业全媒体转型之路研究,G219.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明代哲学(1368~1644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