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褐牙鲆标志技术与增殖放流试验研究

作 者: 刘奇
导 师: 张秀梅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增殖养殖工程
关键词: 褐牙鲆 标志、标记技术 荧光染色 形态学分析 增殖放流
分类号: S96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81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我国重要经济鱼类—褐牙鲆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形态学研究方法,开展了褐牙鲆荧光染色标记技术研究,比较分析了野生与养殖褐牙鲆群体的形态学差异、并采用不同标志方法在威海北海双岛湾进行标志放流试验,阐述了山东省褐牙鲆放流优化策略。此外还探讨了人工标志、标记技术和生物标记方法在褐牙鲆人工增殖中的应用前景,实验结果旨在为我国褐牙鲆增殖放流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论文共分四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标志技术的研究方法,包括外部标志与标记、内部标志与标记、生物标记、电子标志、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标志技术的标志效果,以及标志技术在种群动态、动物行为和生理学等研究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我国水生动物标志技术的发展。2.研究了茜素红S (ARS)和茜素络合指示剂(AC)对褐牙鲆幼鱼浸泡标记的方法和效果。采用浓度为200-400 mg/L的ARS和50-300 mg/L的AC浸泡褐牙鲆24 h,收到了良好的标记效果。将标记后褐牙鲆幼鱼养殖60 d后解剖发现,矢耳石、星耳石、栉鳞、圆鳞、鳍条(背鳍、臀鳍、胸鳍、腹鳍、尾鳍)的荧光标记依然可见。所有处理浓度在耳石上均有很好的荧光标记效果(标记质量≥2)。采用200-400 mg/L ARS和300 mg/L AC标记60 d后,耳石上仍保留肉眼可见的紫色荧光标记。采用400 mg/L ARS和300 mg/L AC标记60 d后,鳞片荧光标记质量良好(标记质量= 2)。采用250-400 mg/L ARS和300 mg/L AC标记60 d后,鳍条荧光标记质量良好(标记质量≥2)。对比实验发现,400 mg/L ARS和300 mg/L AC是最适宜的染色液浓度,标记的适宜时间为24 h。经60 d养殖实验证明,标志组与对照组的成活率、全长、湿重无明显差异。3.通过比较褐牙鲆的10个可数性状和16个可量性状,分析了山东近海野生群体、野生亲体繁育的F1代养殖群体、多代繁育的养殖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经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养殖群体较野生群体背鳍鳍条数明显增多,体高/体长、尾柄长/体长、尾柄高/尾柄长较养殖群体明显减小,且差异显著。野生群体两侧胸鳍、腹鳍基长,胸鳍、腹鳍长与体长之比有减小的趋势,但与养殖群体多重比较分析差异不都完全显著。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野生群体与F1代养殖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较小,与多代繁育的养殖群体间的形态学差异较大,且多代繁育的养殖群体间形态学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4.通过山东省威海双岛湾褐牙鲆标志放流试验,探讨了不同标志方法的回捕率及标志效果。同时介绍了国内外褐牙鲆增殖放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山东省褐牙鲆增殖放流的优化策略。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3-32
  1 引言  13
  2 标志技术分类  13-20
    2.1 外部标志和标记  13-15
      2.1.1 外部标志  13-14
      2.1.2 外部标记  14-15
    2.2 内部标记与标志  15-17
      2.2.1 内部标志  15-16
      2.2.2 内部标记  16-17
    2.3 生物标记  17-18
      2.3.1 地理标记  17
      2.3.2 形态学标记  17
      2.3.3 自然寄生  17-18
    2.4 电子标记  18-20
    2.5 分子标记  20
  3 选择合适标志方法  20-22
  4 标志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2-23
    4.1 标志技术在种群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22
    4.2 标志技术在行为生理等方面应用  22-23
  5 国内标志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23-25
  参考文献  25-32
第二章 放流褐牙鲆的荧光标记技术研究  32-49
  0 引言  32-33
  1 材料与方法  33-35
    1.1 实验材料  33
    1.2 浸泡染色  33-34
    1.3 生长实验  34
    1.4 样品解剖与荧光标记观察  34-35
    1.5 数据分析  35
  2 结果  35-36
    2.1 生长与存活  35
    2.2 标记质量  35-36
  3 讨论  36-38
    3.1 荧光标记质量及其应用  36-37
    3.2 耳石可见荧光标记  37
    3.3 鳞片鳍条荧光标记  37-38
    3.4 荧光染色标记的局限性  38
  4 结论  38-39
  参考文献  39-49
第三章 野生与养殖褐牙鲆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49-62
  0 引言  49-50
  1 材料与方法  50-51
    1.1 材料  50
    1.2 测量方法  50
    1.3 数据处理  50-51
      1.3.1 可数性状  51
      1.3.2 可量性状  51
  2 结果  51-55
    2.1 可数性状  51
    2.2 可量性状  51-55
      2.2.1 方差分析  51-52
      2.2.2 主成分分析  52-54
      2.2.3 聚类分析  54-55
  3 讨论  55-57
  参考文献  57-62
第四章 威海双岛湾海域褐牙鲆标志放流试验及国外褐牙鲆放流技术  62-74
  0 引言  62-63
  1 材料与方法  63-64
    1.1 试验鱼  63
    1.2 标志操作  63
    1.3 放流海区自然状况  63-64
  2 结果  64-65
    2.1 暂养  64
    2.2 回捕调查  64
    2.3 网箱养殖  64-65
  3 讨论  65-67
    3.1 不同标志方法的比较  65-66
      3.1.1 死亡率与脱标率比较  65
      3.1.2 标志持续时间、标志成本与标志回捕效果  65-66
    3.2 放流褐牙鲆的迁移模式图  66-67
  4 国外褐牙鲆放流研究进展与展望  67-69
    4.1 野生褐牙鲆生理生态学  67-68
    4.2 褐牙鲆放流面临的问题  68-69
      4.2.1 捕食与被捕食  68
      4.2.2 放流褐牙鲆与野生褐牙鲆行为差异  68
      4.2.3 放流褐牙鲆的种质管理  68-69
      4.2.4 山东省褐牙鲆放流模式的思考  69
  5 放流策略优化  69-71
  参考文献  71-74
图表  74-81
致谢  81-82
硕士就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82

相似论文

  1. 冻胚移植后早期流产相关因素及FISH检测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的研究,R714.21
  2. 精子蛋白质AKAP4、GAPDHS和SPANX与A23187诱发顶体反应率在人工授精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698.2
  3. 鲆鲽类离岸网箱及陆海接力养殖技术研究,S965
  4. 褐牙鲆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全长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S917.4
  5. 钙镁离子浓度及盐度驯化对褐牙鲆幼鱼血清渗透压的影响及其渗透调节机制的研究,S917.4
  6. SATB1在原发性肝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R735.7
  7.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及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研究,R733.3
  8. 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的初步研究,S931.5
  9. 限制溶解氧供应对褐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S917.4
  10. 黑木耳不亲和性因子构成及优良品种选育的研究,S646.9
  11. 利用形态学和RAPD方法鉴定东南太平洋(公海)智利竹筴鱼种群结构,S932.4
  12. 甲基强的松龙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AQP4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R651.2
  13. 铁离子对三株典型微藻生长和脂质积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Q93
  14. 荧光辅助去核在延边黄牛体细胞核移植中的应用,Q813
  15.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卵巢癌靶向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737.31
  16. 猪克隆胚胎生产技术及组蛋白乙酰化免疫荧光染色技术优化,Q813
  17. MFG-E8与视网膜色素变性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吞噬行为的研究,R774.1
  18. TFCC神经分布的解剖和免疫荧光研究,R322.8
  19. 针刺疗法与雷火灸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即刻效应对比观察,R246.82
  20. 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精液冷冻方法研究,S827
  21. 绵羊精原干细胞标记分子CDH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S826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技术 > 各种鱼类养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