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产热细胞表型转变障碍主导脾阳虚证发病的实验研究

作 者: 李文靖
导 师: 蔡大勇;刘东戈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西医结合
关键词: 脾阳虚证 产热低下 解偶联蛋白 胃生长素 附子理中丸
分类号: R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脾阳虚证是临床常见的代表性虚寒证。其中,阳虚证候群与产热低下的病理过程有关,脾虚证候群与消化不良的病理过程有关,二者是寻找脾阳虚证的生物效应分子和桥联阳虚与脾虚的调节物质的重要线索。1目的本课题探索脾阳虚证的发病病机。利用“产热低下”和“消化不良”两个病理过程,探索“阳虚生寒和脾虚不化”之间的互动规律,认识“产热细胞表型转变障碍在大鼠脾阳虚证发病中的主导作用”。2方法为探索脾阳虚病机,利用“产热低下”和“消化不良”两个病理过程,以同窝匹配“甲状腺部分切除-棕色脂肪部分切除-高脂饲养及隔日寒冷禁食”序贯干预,建立了脾阳虚大鼠模型,并以附子理中丸疗效进行反证。①异丙肾上腺素刺激性产热:中性环境下,观察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适应性产热的核心温度和体表体温,非线性“量效分析温度”确定诱导适应性产热的最佳剂量。②脾阳虚证病因间相互影响:新生Wistar大鼠腹腔注射等比131I的生理盐水,放射性切除部分甲状腺(发育性产热障碍),第56-70天高脂含番泻叶饲养和隔日禁食,及第70-84天番泻叶浸膏灌胃共同形成胃肠负荷(获得性产热障碍)。中性环境温度下,观察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适应性产热的核心温度和体表体温;分析甲状腺切除程度与胃肠负荷对适应性产热的影响,非线性“量效分析”确定先后天致病之间的联合作用。③证候群严重程度的量表评价:以“部分甲状腺切除和胃肠负荷”复制脾阳虚证大鼠模型。参考临床症状量表,制定等效模型动物症状量表,在四个发病时程作评分,非线性“量效分析”确定“模型动物与临床患者”证候群互动关系的吻合度。④脾阳虚证的后天致病机制:动物同窝、性别和体重三层均衡后随机分5组,第42天棕色脂肪部分切除,第56天开始高脂番泻叶饲养和隔日禁食,建立获得性脾阳虚证模型。以黄连解毒汤为对照,第70-98天附子理中丸治疗获得性脾阳虚证模型大鼠。以“胃生长素信使RNA-胃窦粘膜原位含量-血浆含量”分析阳虚与脾虚的桥联机制,以“血清代谢物含量”佐证产热低下与消化不良的联合致病作用;t检验分析组间变化和附子理中丸疗效,反证获得性脾阳虚证的里寒性质。⑤脾阳虚证的先天致病机制:动物三层均衡分9组,出生当天切除部分甲状腺,第42天棕色脂肪部分切除,第56天开始施加胃肠负荷,建立发育性脾阳虚证模型。以黄连解毒汤为对照,第70-98天附子理中丸治疗获得性脾阳虚证模型大鼠。检测解偶联蛋白适应性产热能力,检测胃生长素信使RNA-胃窦粘膜原位含量-血浆含量(桥联阳虚与脾虚),检测血清相关代谢物含量(佐证产热代谢);对原始数据作效能单位转换后,t检验分析组间变化和附子理中丸疗效,反证发育性脾阳虚证的里寒性质。⑥脾阳虚证的先天后天共同致病机制研究:三层均衡后随即分9组,出生当天切除部分甲状腺,第42天棕色脂肪部分切除,第56天开始高脂饲喂,建立先天后天共同致病的脾阳虚证模型。以黄连解毒汤为对照,第70-98天附子理中丸治疗获得性脾阳虚证模型大鼠。检测解偶联蛋白适应性产热能力、胃生长素表达和分泌、血清代谢物含量、肾上腺脂滴形态计量和脾发生中心形态计量,对原始数据作效能单位-发育效能单位转换后,t检验分析组间变化和附子理中丸疗效,反证整合性脾阳虚证的里寒性质。3.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发育和获得”双重病因导致“产热低下和消化不良的恶性循环”是脾阳虚证的主导发病机制。①异丙肾上腺素刺激性产热:异丙肾上腺素刺激大鼠产热的量效关系如下:核心温度峰值和曲线下面积ED50分别为0.28 mg·Kg-1和0.106 mg·Kg-1,胸部体表温度分别为0.066 mg·Kg-1和0.070 mg·Kg-1,肢端体表温度分别为0.071 mg·Kg-1和0.072 mg·Kg-1,肛温、肢温与胸温三部分温度之间变化趋势呈正相关(P<0.01)。②脾阳虚证病因间相互影响:番泻叶给药前后甲状腺机能低下大鼠温度峰值和曲线下面积与131I剂量均负相关,番泻叶使产热峰值的131I-ED50从21201 nCi·g-1降至给药后的4064 nCi·g-1;产热曲线下面积的131I-ED50从19209 nCi·g-1降到给药后的9027 nCi·g-1。③证候群严重程度的量表评价:阳虚症状消瘦、形寒、肢冷、倦怠与甲状腺机能低下之间呈高度正相关(P<0.01),形寒-肢冷、倦怠-肢冷、消瘦-倦怠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脾虚症状纳呆、腹泻、腹痛与甲状腺机能之间呈正相关(P<0.01),纳呆-便污面积、纳呆-腹痛、纳呆-稀便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在阳虚与脾虚症候群之间,纳呆-倦怠、纳呆-消瘦、肢冷-腹痛之间呈显著相关成性(P<0.05)。④脾阳虚证的后天致病机制:切除肩胛部棕色脂肪后大鼠适应性产热峰值和曲线下面积较正常组降低了3.18%和3.38%(P<0.01),血清胃生长素含量升高了129.88%(P<0.01),胃黏膜胃生长素含量降低34.30%(P<0.01),且与血浆胃生长素水平呈负相关。棕色脂肪切除后肾上腺束状带脂滴增加(P<0.05)与脾B淋巴细胞丢失(P<0.05)。血清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含量棕色脂肪切除组中最高,促甲状腺激素具有反向变化;附子理中丸治疗后产热回升幅度最大(P<0.01),寒性复方加剧这种获得性产热低下(P<0.01)。⑤脾阳虚证的先天致病机制:甲状腺切除后,大鼠适应性产热能力降低趋势,棕色脂肪切除在甲状腺切除后较甲状腺假手术组产热峰值下降了67.62%(P<0.01),曲线下面积下降了65.29%(P<0.01)。甲状腺切除各中血清胃生长素水平与甲状腺假手术各组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减少,胃黏膜胃生长素含量与血清胃生长素含量有所不同,高脂模型组最高,较棕色脂肪切除组升高了158.95%(P<0.01)。⑥脾阳虚证的先天后天共同致病机制研究:以获得性证候特征对发育性证候特征进行数据校正,在于突出甲状腺功能低下对脾阳虚证的贡献度。产热峰值显示,脾阳虚证模型动物产热低下(-0.70±0.36),附子理中丸缓解产热低下(-0.48±0.16,P<0.01),黄连解毒汤加剧产热低下(-1.07±0.53,P<0.01),热治与寒治之间差别显著(P<0.01);产热曲线下面积显示,脾阳虚证模型动物产热低下(-0.45±0.14),附子理中丸缓解产热低下(-0.48±0.16,P<0.05),黄连解毒汤加剧产热低下(-1.07±0.59,P<0.01),热治与寒治之间差别显著(P<0.01)。胃生长素分泌入血热治(-0.69±1.79)少于寒治(-1.58±3.19,P<0.05),胃粘膜存留量在热治(0.40±0.38)多于寒治(-0.51±0.22,P<0.05)。体重、甲状腺相关激素和血清代谢物的含量变化,旁证支持产热代谢规律。4结论发育和获得双重病因致脾阳虚证“产热低下和消化不良”的恶性循环,即“产热细胞表型转变障碍在大鼠脾阳虚证发病中起主导作用”。①异丙肾上腺素是诱导大鼠产热能力的合适刺激,且量效关系敏感。②甲状腺机能低下与适应性产热呈正相关,胃肠负荷加剧变化趋势。③症状量表评分,能定量观察脾阳虚证大鼠阳虚和脾虚证候群的严重程度,群内或群间吻合度达到32%以上。④获得性脾阳虚证大鼠的胃生长素分泌增加,桥联了“产热低下和消化不良”的互动作用,附子理中丸治疗后大鼠产热能力回升最显著。⑤发育性脾阳虚证加剧大鼠产热低下,而缓解胃生长素分泌增加,附子理中丸刺激大鼠产热能力增加。⑥在脾阳虚证的先天后天共同致病机制中,发育性病因主导获得性病因;胃生长素分泌参与发病机制。热治复方缓解产热低下和胃生长素适应性分泌,而寒治复方加剧产热低下和胃生长素适应性分泌。综上所述,解偶联分子家族产热功能的细胞表型转变障碍是脾阳虚证的主导发病机制,胃生长素是阳虚产热低下和脾虚消化不良的桥联激素之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8
英文摘要  8-12
英文缩略词  12-13
文献综述  13-21
  脾阳虚证的研究进展  13-21
    参考文献  16-21
前言  21-24
  参考文献  23-24
实验 1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产热的量效关系  24-28
  1 材料和方法  24-25
  2 结果  25-26
  3 讨论  26-27
  4 参考文献  27-28
实验 2 脾阳虚证病因间的相互关系  28-33
  1 材料和方法  28-29
  2 结果  29-30
  3 讨论  30-31
  4 参考文献  31-33
实验 3 脾阳虚证症候群的量表评价  33-40
  1 材料与方法  33-35
  2 结果  35-37
  3 讨论  37-39
  4 参考文献  39-40
实验 4 脾阳虚证的后天致病机制研究  40-51
  1 材料与方法  40-42
  2 结果  42-47
  3 讨论  47-49
  4 参考文献  49-51
实验 5 脾阳虚证的先天致病机制研究  51-60
  1 材料与方法  51-53
  2 结果  53-58
  3 讨论  58-59
  4 参考文献  59-60
实验 6 脾阳虚证的先天后天共同致病机制研究  60-67
  1 材料与方法  60-62
  2 结果  62-65
  3 讨论  65-66
  4 参考文献  66-67
结论  67-68
附图  68-69
致谢  69-70
个人情况简介  70

相似论文

  1. 小鼠再生肝抗GalN/LPS联合诱导急性肝损伤的UCP2作用研究,R575.3
  2. 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肾脏中解偶联蛋白2的表达及其意义,R587.1
  3. 附子理中丸HPLC数字化指纹图谱研究,R286
  4. 脂质沉积性肌病线粒体解偶联蛋白3的表达,R746
  5. 附子理中丸缓解脾阳虚证大鼠产热低下的实验研究,R285
  6. 大建中汤对脾阳虚大鼠疼痛模型血中NO、β-EP影响的实验研究,R285.5
  7. 阿司匹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UCP4和ATPase6表达的影响,R96
  8. 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后大鼠UCP2变化与组织差异性损伤关系的研究,R605.971
  9. 脾阳虚证衰老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和线粒体DNA缺失的实验研究,R256.3
  10. 大鼠再生肝UCP2表达与肝细胞增殖、功能的相关性研究,R33
  11. 中缅树鼩UCP-1的分子生物学研究,Q959
  12. 细菌脂多糖与吲哚美辛对小鼠体温及肝脏中UCP_2mRNA表达的影响,R965
  13. 脾阳虚证大鼠模型肝组织GSH-Px活性、端粒长度变化的实验研究,R256.3
  14. avUCP基因对黄鸡能量平衡与脂肪代谢的影响,S831
  15. 干姜不同有效部位对理中丸调节脾阳虚模型消化功能及能量代谢的影响,R285
  16. 解偶联蛋白2对高游离脂肪酸所致的胰岛α细胞分泌功能异常的影响及其机理探讨,R587.1
  17. 脾阳虚证大鼠能量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的实验研究,R256.3
  18. 消瘀化痰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UCP2表达的影响,R285.5
  19. 解偶联蛋白2在高盐诱导的血管功能障碍中的作用,R544.1
  20. 解偶联蛋白(UCPs)与肥胖关系研究及UCP4基因在脂肪细胞中的功能探讨,R589.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中医诊断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