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全内反射荧光法研究蛋白质与壳聚糖的相互作用

作 者: 陈喆
导 师: 李耀群
学 校: 厦门大学
专 业: 分析化学
关键词: 壳聚糖薄膜 蛋白质 全内反射荧光法
分类号: Q5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9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壳聚糖作为重要的天然聚合物,以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对细胞组织不产生毒性影响,在生物医学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壳聚糖对蛋白质有良好的亲和能力,研究蛋白质与壳聚糖在界面上的相互作用、理解蛋白质与壳聚糖分子在界面接触时的吸附过程变化对蛋白药物的开发和生物化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内反射荧光法是研究界面蛋白质吸附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它利用指数衰减的倏逝波选择性激发介质表面的荧光团分子,产生全内反射荧光,具有高度的界面(表面)特异性,从而可有效排除本体干扰,获取界面信息,而且又具有非破坏性,能够实时、原位检测蛋白质吸附过程。本文致力于改进实验室已有的固/液界面全内反射荧光分析的部件,考察壳聚糖超薄膜的固定方案,继而研究三种模型蛋白在壳聚糖超薄膜上的吸附情况。此外,还对罗丹明6G(R6G)在石英/水界面上的吸附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咕吨染料在界面的情况。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综述了全内反射荧光法在生物体系中的研究应用,以及壳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概况。简要介绍全内反射荧光法的原理和应用,对目前全内反射荧光法在生物体系,特别是固/液界面蛋白质吸附的研究作了详尽的概述,同时还介绍了壳聚糖的性质、应用以及它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状况,最后提出整篇论文的设想。第二章在现有可行的实验条件下,以石英片为载体,改进实验室已有全内反射荧光部件,使其易于进行表面修饰,并且使样品的检测体积减少至200μL。考察了旋涂法与化学键合法固定壳聚糖薄膜的情况,同时应用全内反射恒波长同步荧光分析方法,监测壳聚糖表面固定情况。最后确定了以硅烷化试剂自组装在石英载体上引入活性基团进行表面接枝壳聚糖的化学键合法,并对接枝方法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表面均一的壳聚糖超薄膜。第三章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标记常见的模型球型蛋白(牛血清白蛋白、溶菌酶、牛血纤维蛋白原),应用全内反射荧光法分析它们分别与壳聚糖超薄膜相互作用的情况,以及对牛血纤维蛋白原和牛血清白蛋白的二元竞争吸附体系进行研究。首先成功用FITC标记各种模型蛋白质,标记率在0.6-3.8之间,观测其吸收、荧光波长均有所红移,荧光各向异性值有6-10倍的增长。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壳聚糖上随着本体浓度增加,出现两个吸附增长区。随浓度增加,吸附在壳聚糖表面上的BSA可能从平躺取向排布向竖直取向变化;在平衡浓度大于400μg/mL以上可能出现多层吸附。pH对BSA在壳聚糖上的吸附作用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pH增加,BSA在pH 6.5附近出现了极值,说明主要以静电相互作用驱动了BSA吸附。离子强度的增加,屏蔽了蛋白质与壳聚糖表面、蛋白质-蛋白质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使得BSA的吸附量增加;而当盐浓度大于0.1 mol/L之后,由于壳聚糖分子链的刚性变小,容易成团,与蛋白质接触面积减小,导致吸附量下降。此外,还考察了另外两种模型蛋白吸附随本体溶液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对模型蛋白的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方程拟合。牛血纤维蛋白原的界面荧光随着蛋白质本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低浓度下,双常数速率方程能够得到较好拟合性,而在高浓度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得到较好的拟合性。而溶菌酶在考察浓度范围内,界面信号随浓度增长变化曲线与Langmuir吸附等温线形状近似。溶菌酶对壳聚糖的表面亲和能力比BSA更好,这可能由于壳聚糖与溶菌酶的底物结构相似,溶菌酶易吸附于壳聚糖膜上。溶菌酶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用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描述,随着吸附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速率常数k也总体有一个数量级的增长。比较壳聚糖膜上BSA与牛血纤维蛋白原在生理条件下竞争吸附的情况,在壳聚糖界面上,牛血纤维蛋白原的相对竞争吸附能力要大于BSA。这表明壳聚糖也能够正常驱动牛血纤维蛋白原的吸附,激发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而发生凝血。第四章利用全内反射恒波长同步荧光法直接测量在石英/水界面上的罗丹明6G(R6G)。通过对其本体、界面荧光光谱的分析,观察到R6G分子在亲水石英/水界面上出现5 nm红移,红移的原因主要是染料分子旋转运动受到限制,石英表面的刚性限制了分子的自由度,同时,石英/水界面更低的极性也对红移产生影响。同时还考察了R6G在石英/水界面上的吸附情况与本体溶液的浓度、pH以及离子强度的关系。

全文目录


摘要  12-15
Abstract  15-19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9-53
  1.1 全内反射荧光法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  19-32
    1.1.1 全内反射荧光法原理  19-20
    1.1.2 蛋白质在固-液界面的研究  20-28
      1.1.2.1 吸附机理的研究  21-22
      1.1.2.2 蛋白质在界面上的构象和吸附取向  22-23
      1.1.2.3 蛋白质在表面的竞争吸附  23-25
      1.1.2.4 固体表面的化学性质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25-26
      1.1.2.5 生物材料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26-28
    1.1.3 其它应用  28-32
      1.1.3.1 传感器的研究  28
      1.1.3.2 生物细胞的研究  28-29
      1.1.3.3 表面定量与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29-30
        1.1.3.3.1 表面定量技术  29-30
        1.1.3.3.2 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30
      1.1.3.4 液-液界面研究  30-32
        1.1.3.4.1 荧光物质的研究  31-32
        1.1.3.4.2 蛋白质的研究  32
  1.2 壳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32-38
    1.2.1 壳聚糖的性质与应用  33-36
      1.2.1.1 壳聚糖的简介  33
      1.2.1.2 壳聚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3-34
      1.2.1.3 壳聚糖的应用  34-36
    1.2.2 壳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36-38
  1.3 论文构思  38-39
  参考文献  39-53
第二章 适合全内反射荧光法研究壳聚糖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表面固定方法  53-79
  2.1 引言  53-54
  2.2 实验部分  54-57
    2.2.1 试剂  54
    2.2.2 仪器  54
    2.2.3 实验方法  54-57
  2.3 结果与讨论  57-77
    2.3.1 全内反射样品池的改进  57-59
    2.3.2 FITC偶联壳聚糖  59-65
    2.3.3 旋涂法应用于全内反射研究的考察  65-68
    2.3.4 化学键合法固定壳聚糖膜  68-77
      2.3.4.1 选择合适的化学键合法  68-70
      2.3.4.2 化学键合法固定壳聚糖膜的优化  70-77
  2.4 小结  77
  参考文献  77-79
第三章 蛋白质与超薄壳聚糖膜相互作用的研究  79-100
  3.1 引言  79-80
  3.2 实验部分  80-81
    3.2.1 试剂  80
    3.2.2 仪器  80-81
    3.2.3 实验方法  81
  3.3 结果与讨论  81-97
    3.3.1 FITC标记各种模型蛋白质  81-83
    3.3.2 牛血清白蛋白与超薄壳聚糖膜的相互作用  83-89
      3.3.2.1 牛血清白蛋白在壳聚糖膜上吸附随本体浓度变化的情况  83-85
      3.3.2.2 缓冲液pH变化对牛血清白蛋白在壳聚糖膜上吸附的影响  85-87
      3.3.2.3 离子强度变化对牛血清白蛋白在壳聚糖膜上吸附的影响  87-89
    3.3.3 牛血纤维蛋白原在壳聚糖膜上的吸附  89-92
    3.3.4 溶菌酶在壳聚糖膜上的吸附  92-95
    3.3.5 壳聚糖膜上BSA与Fbn的竞争吸附  95-97
  3.4 小结  97-98
  参考文献  98-100
第四章 罗丹明6G在石英/水界面上的荧光光谱性质  100-121
  4.1 引言  100
  4.2 实验部分  100-102
    4.2.1 试剂  101
    4.2.2 仪器  101
    4.2.3 实验方法  101-102
  4.3 结果与讨论  102-114
    4.3.1 R6G本体溶液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102
    4.3.2 本体溶液中同步荧光光谱扫描参数的选择  102-103
    4.3.3 R6G界面荧光的激发、发射及同步荧光光谱  103-105
    4.3.4 界面荧光光谱移动  105-108
    4.3.5 随浓度变化的R6G吸附行为  108-110
    4.3.6 酸度效应  110-112
    4.3.7 荧光强度的离子强度效应  112-114
  4.4 小结  114-115
  参考文献  115-121
结语与展望  121-123
  1.总结  121-122
  2.研究展望  122-123
附录  123-124
致谢  124-125

相似论文

  1. 多转录因子组合调控研究,Q78
  2. 基于蛋白质互作网络的疾病相关miRNA挖掘方法的研究,R341
  3. 基于串核的蛋白质分类算法的研究与实现,TP301.6
  4. 罗非鱼分离蛋白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TS254.4
  5. 棉铃虫和烟夜蛾生殖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S433
  6. 棉花纤维初始发育的磷酸蛋白质组学研究,S562
  7. 烟草花粉管内吞作用机制的细胞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Q942
  8. 棉花纤维初始发育期14-3-3相互作用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筛选,S562
  9. 营养调控对猪生产性能及氮磷排放影响的研究,S828.5
  10. 溶藻弧菌耐四种抗生素的蛋白质组学研究,S941
  11. 基于监督流形学习算法的固有不规则蛋白质结构预测研究,Q51
  12. 不同类型亲水性结构表面修饰的聚氨酯材料与凝血十二因子九肽片段及纤维蛋白原P1片段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O631.3
  13. 肉制品非烟熏上色增香技术研究,TS251.43
  14. 糙米发芽过程中内源蛋白酶特性及主要含氮物质变化研究,TS210.1
  15. 生鲜鸡肉保水机制及控制技术研究,TS251.55
  16. 山药蛋白质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55.1
  17. 米谷蛋白的酶法脱酰胺及其功能性质的研究,TS201.21
  18. 土壤酶活测定及土壤微生物总蛋白的提取、纯化与鉴定,S154
  19. 棉铃虫和烟夜蛾在4个辣椒品种上的寄主适合度差异研究,S436.418
  20. 基于小麦群体指标及氮营养状况的籽粒产量和品质预测研究,S512.1
  21. 小麦麸皮中蛋白质、淀粉的分离技术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生物化学 > 糖(醣)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