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学贬谪古诗文教学与中学生人生观教育

作 者: 冯志萍
导 师: 郭开平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
关键词: 贬谪古诗文 人生观
分类号: G63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这个多元价值观念并行的时代,中学生人生观教育显得尤为突出。人生观对人的行为方式有重要作用,因而加强人生观的教育和培养意义重大。新课改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人生观教育恰是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总的来说,古今中外的教育都很重视人生观的培养。人生观蕴含着民族文化处世原则,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而,在人生观教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人生观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使传统的积极的人生观焕发出新的魅力,去引领中学生的人格成熟,从而引导民族的发展。具体到语文教育中,作为教师,我们很有必要对人生观教育有个整体的认知,作为语文课上人生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语文教科书,对其进行专题研究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科书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观,这是语文科目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优势。本研究以上海二期课改教材(实验版)教科书为基础,结合目前政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参照新课程标准以及多方面的文献资料,文学批评、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相联系,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具体从五个方面做出论述:第一部分是对贬谪古诗文内涵的分析;第二部分当前中学生中学生思想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贬谪古诗文的教学现状的分析;第四部分是贬谪古诗文对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意义的研究;第五部分针对上述研究,提出相应使用教材建议。通过对上述五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力图传承传统人生观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使中学生在面对挑战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用积极的人生观去指导自己的生活时间。最后,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探讨,能对语文教科书在人生观方面的教学实践中有所启示,为当代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全、完善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9
引言  9-10
第一章 贬谪古诗文的思想内涵  10-14
  第一节 贬谪古诗文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10-11
  第二节 入选上海二期课改教材的贬谪古诗文汇总  11-13
  第三节 入选教材贬谪古诗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13-14
第二章: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意义及中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14-24
  第一节: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4-15
  第二节 当代中学生思想探究  15-21
  第三节 当代中学生思想状况形成的原因  21-24
第三章:中学贬谪古诗文教学现状的调查  24-34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24-25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25-27
  三、调查结果统计和分析  27-34
第四章:贬谪古诗文对中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意义  34-40
  第一节 担当责任  34-36
  第二节 直面挫折  36-38
  第三节 珍爱生命  38-40
第五章:对教科书中有关贬谪类古诗文的使用建议  40-43
  第一节 对中学语文教师的建议  40-42
  第二节 对中学生的阅读建议  42-43
结语  43-44
参考文献  44-46
致谢  46-47

相似论文

  1. 《红楼梦》悲剧意识与其对张爱玲的影响,I207.42
  2. 从《京华烟云》探林语堂的自然观,I207.42
  3. 墨子人生观简论,B224
  4. 论庄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B223.5
  5. 老子与庄子的比较研究,B223
  6. 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B223.5
  7. 先秦道家人生观及其当代价值,B223
  8. 宗喀巴大师的宗教伦理思想研究,B948
  9. 毛泽东的人生观研究,A841.6
  10. 如何能让学生自主学习,G420
  11. 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I313.06
  12. 论网络时尚对青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其对策,D432.6
  13. 中国近代科学观研究,G322.9
  14. “五·四”时期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B82-092
  15. 张君劢人生哲学研究,B261
  16. 老年人生命教育研究,C913.6
  17.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A811.6
  18. 论商业道德教育在MBA课程的灵魂地位,G643
  19. 胡绳哲学思想研究,B26
  20. 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实效研究,G633.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汉语语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