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作 者: 陆昱成
导 师: 陈兴华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针刺 牵正散 周围性面瘫
分类号: R277.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中医学称为“面痉”、“口歪”、“口僻”“口喎”、“口眼歪斜”等不同的病名。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是以局部营养神经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引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或因炎症,使面神经产生肿胀、受压,神经功能发生障碍,因而出现面肌瘫痪。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针灸作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其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与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方面,各医家看法不一,临床结论也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采用量化、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6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首次来诊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观察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针药组31例,针刺组31例。针药组选取太阳、阳白、地仓透颊车、翳风、合谷(健侧)。人中沟歪斜配水沟,体弱者配足三里。同时服用牵正散(为白附子、僵蚕、全蝎,药物采用台湾庄松荣药厂生产的科学中药),每次服用1g,每天3次,温开水送下。针刺组选穴同针药组。两组疗程相同,即: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经治疗后观察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抑郁自评量表(SDS)及临床疗效。结果通过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提高HB分级,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精神抑郁状况,提高临床疗效。1.治疗前两组患者各个级别的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组与针刺组在Ⅰ级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组别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组间比较P=0.856,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针刺组前后比较P=0.190,提示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针药组前后比较P=0.014,提示评分下降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药组可有效的降低患者SDS自评分。3.两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无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在此方面效果相当;痊愈率方面,针药组优于针刺组(P<0.05),而在有效率方面,针刺组优于针药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明显提高HB分级,改善临床症状,相比较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结合牵正散疗效更为显著。临床疗效方面,针药组的痊愈率高于针刺组,与HB分级结果相一致。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表明,部分面瘫患者存在精神抑郁情况,平均评分则处于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临界,表明患者在面瘫后的心理压力巨大,尤其是年轻的患者,担心治疗、后遗症等问题。通过针药结合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后各种担忧均得到缓解,与SDS评分一致。结果表明:针刺结合牵正散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2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2-25
  1 古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2-13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13-15
    2.1 面神经的解剖与功能  13
    2.2 临床表现  13-14
    2.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型  14
    2.4 病因  14-15
  3 取穴方法  15
  4 针灸临床研究  15-25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5-31
  1 一般临床资料  25-26
    1.1 研究对象来源  25
    1.2 分组方法  25-26
  2 诊断标准  26
  3 纳入标准  26
  4 排除标准  26
  5 研究方法  26-27
    5.1 针药组  26-27
    5.2 针刺组  27
    5.3 疗程  27
    5.4 针刺意外的处理  27
  6 疗效观察  27-28
    6.1 观察指标  27
    6.2 疗效判定标准  27-28
    6.3 统计方法  28
  7 研究结果  28-29
    7.1 H-B分级结果  28
      7.1.1 治疗前两组分级比较  28
      7.1.2 治疗后两组分级比较  28
    7.2 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  28-29
    7.3 疗效评分比较  29
  8 讨论  29-31
    8.1 治疗时机的选择  29
    8.2 治疗方法的选择  29-30
    8.3 本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  30
    8.4 研究结果分析  30-31
结语  31-32
参考文献  32-36
附录  36-38
致谢  38

相似论文

  1. 针刺配合中药湿热敷法与单纯中药湿热敷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R277.7
  2. 原络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3. 荥合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4.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R246
  5. 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R246
  6. 头部腧穴配合循经远近配穴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临床研究,R246
  7. 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R246.6
  8. 基于聚焦扫描光声成像的光声信号分析及医学应用,R318.51
  9.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R246.1
  10. 针刺联合微创血肿抽吸术对家兔急性期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损伤的影响,R245
  11. MMP-1和TIMP-1在末端病大鼠跟腱末端组织的表达及其针刺干预作用,R87
  12. 针刺土工织物垂直渗透率理论研究,TS176.5
  13. 慢性内脏痛敏及针刺缓解内脏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R245
  14. 胆总管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针刺研究,R246.2
  15. 氟骨症脾肾论治针刺临床研究,R246.1
  16. 针刺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调节幅度的影响,R246.8
  17.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R246
  18. 针刺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研究,R246.6
  19. 李文金教授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总结,R256.23
  20. 针药结合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临床观察,R256.23
  21. 针刺治疗血虚肝郁型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R24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其他学科 > 中医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