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北部湾北部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

作 者: 陆岸青
导 师: 李珍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北部湾北部 气候变化 孢粉 粒度 碳屑 C/N δ13C XRF
分类号: P4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北部湾是由中国的广西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部,以及越南的东北部所围成的天然半封闭浅水海湾,是受东亚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的气候敏感区。由于海南岛的屏障作用,受南海海流作用影响小,适合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也有助于理解季风气候变化过程,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及其驱动机制。当前,对北部湾古气候的研究比较少,且年代控制精度不高。北部湾北部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可以实现较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恢复研究。本文首先对表层沉积物进行粒度孢粉分析,获得孢粉分布规律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对Q24孔(岩芯长6.25 m)和Q43孔(岩芯长5.13 m)的柱状样品进行孢粉、粒度、碳屑、C/N、δ13CXRF全芯扫描等分析,将表层样品中获得的气候代用指标与沉积环境代用指标的关系应该到钻孔数据的综合解译中,在210pb和AMS14C年代框架下,重建了北部湾北部8.50 cal. kyr BP以来的古环境和古气候。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表层孢粉分布规律对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孢粉浓度与沉积物的粒径具有一定的正相关;蕨类孢子和松属花粉含量随离岸距离增加而增加,而草本植物花粉含量则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少。(2.)气候变化过程和模式本研究利用粒度参数作为沉积环境水动力的代用指标,C/N、δ13C和Al/Ti值指示陆源输送变化,孢粉及碳屑为主要气候代用指标,通过校正沉积环境变迁及陆源输送变化对孢粉分布的影响来提取气候变化信息,获得气候变化过程。约8.50 cal. kyr BP琼州海峡的完全开通,现代北部湾基本形成,研究区处于相对稳定的浅海环境,环境对气候代用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弱。根据沉积相分析及AMS14C年代框架,Q24孔在8.5-4.0 cal. kyr BP期间沉积连续,Q43孔主要为4.0 cal. kyr BP之后的沉积,综合两个钻孔的气候及沉积环境多代用指标的测试结果,恢复8.50 cal. kyr 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7.84 cal. kyr BP之前,反映比现代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7.84~7.36 cal. kyr BP期间,较上一阶段偏凉偏干的气候所致;7.36~6.51 cal. kyr BP期间,变凉变湿的气候特征;6.51~4.09 cal. kyr BP期间,总体上Quercus和湿生草本类型均增加,粒径参数及δ13C值较稳定,反映总体上呈现偏凉湿的气候特征,但结合粒度参数及其它沉积环境指标的变化校正,可以识别出三个亚阶段:6.51~6.00 cal. kyr BP,偏凉湿的气候;6.00-5.80 cal.kyr BP,尚需进一步分离研究气候变化信息;5.80~4.09 cal. kyr BP,反映出气候略偏暖。4.09-1.84 cal. kyr BP期间,由于Q43孔在该阶段取样扰动,记录缺失,仅由一个未扰动样品无法实现高分辨率研究,迄待今后进一步研究;2.20-1.84 cal. kyr BP期间,说明了变凉变干的气候特征;1.84~1.40 cal. kyr BP期间,比上一阶段更加变凉变干;1.40-0.33cal. kyr BP期间,指示了变暖变湿的气候特征。(3)北部湾北部记录的突发性气候冷事件及其驱动机制北部湾北部记录的8.50 cal. kyr BP以来突发性气候冷事件分别为7.8-8.0 cal. kyr BP、8-6.0 cal. kyr BP、1.4-1.8 cal. kyr BP,通过与不同地区和区域记录的冷事件对比,认为这些事件可能太阳辐射和温盐环流有关。

全文目录


附件  6-7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目录  11-13
第一章 前言  13-18
  1.1 研究背景及立题  13-14
  1.2 国内外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的意义和进展  14-17
    1.2.1 国外对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  14-15
    1.2.2 国内对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  15-16
    1.2.3 国内外对北部湾全新世时期气候的研究现状  16-17
  1.3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7-18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18-23
  2.1 地形地貌特征  18-19
  2.2 入海河流水沙特征  19
  2.3 近海环流特征  19
  2.4 气候特征及周边植被分布  19-23
    2.4.1 气候特征  20
    2.4.2 周边植被分布特征  20-23
第三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23-30
  3.1 研究材料  23-24
    3.1.1 表层沉积物取样  23-24
    3.1.2 钻孔岩芯取样  24
  3.2 研究方法  24-30
    3.2.1 孢粉碳屑分析方法  24-27
      3.2.1.1 孢粉和碳屑样品预处理和富集  24-26
      3.2.1.2 孢粉的鉴定统计  26-27
      3.2.1.3 孢粉浓度计算  27
    3.2.2 其它代用指标实验分析方法  27-30
      3.2.2.1 粒度分析  27-28
      3.2.2.2 XRF化学元素分析  28
      3.2.2.3 C、N稳定同位素  28-29
      3.2.2.4 ~(210)Pb测年实验方法  29-30
第四章 年代框架与沉积速率  30-33
  4.1 ~(210)Pb测试结果及年代序列  30-31
  4.2 AMS~(14)C测年结果及沉积速率  31-33
第五章 粒度分析结果及沉积物分布特征  33-40
  5.1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33-34
    5.1.1 表层样粒度横向分布特征  33-34
    5.1.2 表层样粒度纵向分布特征  34
  5.2 柱状沉积物粒度变化及沉积环境变化  34-40
    5.2.1 中值粒径Md(φ)和平均粒径Mz(φ)  36-37
    5.2.2 分选系数σ  37
    5.2.3 偏度(SK)  37-38
    5.2.4 峰态(Kg)  38-40
第六章 孢粉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  40-49
  6.1 表层沉积物孢粉分布规律  40-43
  6.2 柱状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  43-49
    6.2.1 Q24孔孢粉分布特征  43-46
    6.2.2 Q43孔孢粉分布特征  46-49
第七章 碳屑、碳氮稳定同位素及XRF岩芯扫描结果  49-55
  7.1 碳屑面积浓度变化  49-50
  7.2 碳氮稳定同位素  50-52
  7.3 XRF岩芯扫描地球化学元素变化  52-55
第八章 北部湾北部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  55-68
  8.1 不同指标对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  55-57
    8.1.1 北部湾北部典型植物生境特点及生态指示意义  55
    8.1.2 碳屑对气候的指示意义  55-56
    8.1.3 XRF对气候的指示意义  56
    8.1.4 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的指示意义  56-57
  8.2 北部湾北部全新世气候变化阶段  57-63
    8.2.1 孢粉记录的表观气候变化  57-59
    8.2.2 校正后气候变化  59-63
  8.3 北部湾北部记录的全球性气候冷事件(RCC事件)  63-68
    8.3.1 北部湾北部记录的全球性气候8.2ka冷事件及其驱动机制  63-65
    8.3.2 北部湾北部记录的全球性气候5.5ka冷事件及其驱动机制  65-66
    8.3.3 北部湾北部记录的1.40-1.80cal.kyrBP冷事件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66-68
第九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68-70
  9.1 结论  68-69
  9.2 不足与展望  69-70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70-71
附表1  71-72
致谢  72-73
参考文献  73-82

相似论文

  1. 微粉的粒度组合对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TU528.041
  2.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3. 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S162
  4. 昆山绰墩农业遗址中存在古水稻土层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证据,S-09
  5. 小麦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气候效应模拟,S512.1
  6. 大兴安岭新林地区樟子松树轮δ13C的气候意义,S791.253
  7. 福州鼓山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S791.248
  8. 低碳经济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F205
  9. 知识粒度的计算及其在属性约简中的应用研究,TP18
  10. 海南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P457
  11. 风险预防与应对气候变化研究,D996.9
  12. 国际碳排放贸易兴起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X196
  13. 全球气候治理发展历程与欧、中、美气候政策分析,X321-09
  14. 支持流量疏导的多粒度光网络生存性研究,TN929.1
  15. 燃油喷雾粒度分布测量及其信息熵分析,TK407.9
  16.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应对分析,F124;F205
  17. Ni电极浆料性能的研究及在叠层片式PTCR中的应用,TN04
  18.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侵蚀环境演变的多要素分析,S157.1
  19. 细粒度NAND Flash编程器的设计,TP333
  20. 气候变化背景下谷地云冷杉林衰退与病虫害相关性研究,S763
  21. 基于统计过程图的自动累加表查询优化技术研究,TP311.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气候学 >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