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北宋初期咏物诗研究

作 者: 金岚
导 师: 阎福玲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北宋初期 咏物诗 闲适 唯物 思致 转变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北宋初期咏物诗为研究对象,即由物感发,以天象、植物、动物以及人工物品等物类为吟咏对象,并且物作为诗歌表现的主体,诗中作者或体物写貌,或借物寓理言志,从总体概貌至细节类别发展性地观照研究对象。在发展阶段上,宋初咏物诗经过描绘物形和古奥砌典两种极端的创作趋向之后,酝酿出一种逐渐摆脱唐诗以意境取胜的诗歌特色,代之以思致、结构、义理见长。这也是随着宋代初期诗坛整体风貌的形成而出现的,具体表现在咏物题材领域内,不同物类的增减消亡,反映出北宋初期士人风貌的不同层面。此时期诗人的审美趣味不只局限于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绘,也不仅仅通过物表现深厚渊博的人文典事或情感,而是赋予事物生命,用超然物外的思致审度,更多的以唯物冷静的视角相待。最终通过咏物实践主要追寻的两个目的,一是力图表现雅健的人格力量和淡泊的人生情怀;二是力图打破唐诗已有的艺术模式,从而超越唐诗的艺术经验领域。通过对北宋初期咏物诗的研究,可见宋人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追寻并体验一种不同于唐诗的新的诗歌创作方式,这成为北宋初期咏物诗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特征。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绪论  8-14
  一 咏物诗研究现状  8-11
  二 研究时段、研究对象的限定  11-12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4
第一章 北宋初期咏物诗创作模式  14-33
  第一节 宋前咏物之作发展轨迹  14-18
  第二节 描绘物貌、浅切赋形的咏物模式  18-24
  第三节 古奥砌典、吟咏物类的咏物模式  24-28
  第四节 立意物情、言志功用的咏物模式  28-33
    一 以意写物,在叙述中咏物,见于思致  29-30
    二 咏怀言志,重于功用表现现实  30-31
    三 研炼物情,体现物的情致品格和文化内涵  31-33
第二章 北宋初期咏物诗产生、消长及其蕴涵  33-50
  第一节 北宋初期咏物诗的生产机制  33-38
    一 民间酬唱应制社会活动对咏物诗创作的激发  33-34
    二 宫廷馆阁宴赏、宿值对咏物诗创作的强化  34-37
    三 内心感怀及人生感悟下的咏物寄兴  37-38
  第二节 士林风尚与咏物诗的题材消长  38-45
    一 对传统题材的复与变  39-41
    二 浪漫情怀和社会怀抱的淡化  41-43
    三 生活意趣与务实理性的上升  43-45
  第三节 北宋初期咏物诗的人文内涵  45-50
    一 超然物外的闲适淡泊精神  45-46
    二 以物酬友的乐道精神  46-48
    三 体析物理的唯物思辨精神  48-50
第三章 北宋初期咏物诗艺术审美特征  50-59
  第一节 禁体思维方式下的审美转变  50-55
  第二节 北宋初期咏物诗艺术表现  55-59
    一 透过物象创造境外之思的联想  55-56
    二 散文化的句法结构  56-59
结语  59-60
主要参考书目、论文  60-64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4-65
后记  65-66

相似论文

  1.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2. 无铅玻璃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171.6
  3. 传统文明的转变,B03
  4. 县域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索,D630
  5. 科学语境论浅析,N02
  6.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7. Cyclin D1、CDK4、P16及Rb基因在砷诱发HaCaT细胞恶性转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R739.5
  8. 戴维·哈维空间转移理论及其哲学意义探析,B089.1
  9.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25
  10. 初三学生简单电路错误概念现状调查研究,G634.7
  11. 无规和间规聚苯乙烯的液液转变,TQ325.2
  12. 湖北省咸丰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问题研究,D630.1
  13. “非学校化”思想对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G641
  14. 阶段转变模型在慢性疼痛患者护理需求及应对策略中的应用研究,R473
  15. 论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B089
  16. 多层磁性超晶格的磁性质,O482.5
  17. 平行壁面间二维圆柱绕流尾迹演化特性研究,TB126
  18. 奥伊泽尔曼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意义,B0-0
  19. 吉登斯、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的比较研究,B03
  20. 探索和归属:聂华苓价值观的转变,I207.42
  21. 桑榆向晚,I207.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