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刘克庄咏物诗研究

作 者: 沈洪良
导 师: 陈忻
学 校: 重庆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 刘克庄 咏物诗 演变 情志内涵 艺术特点 弊端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在绪论中先对刘克庄做了简要介绍,交代出其诗歌以及作为组成部分的咏物诗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意义,明确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接下来,从南宋以前咏物诗的流变、咏物诗创作总体概述、咏物诗的分期与分类、后村咏物诗的情志内涵、刘克庄咏物诗的艺术特点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行文也按照这个顺序安排。在第二部分,从“咏”和“物”二字入手,对咏物诗的范畴作出界定,确定文本研究对象。然后,梳理出自先秦至唐宋咏物诗的发展演变情况,为揭示诗人在咏物诗的继承与革新做准备。第三部分,笔者拟结合时代、思想和仕途际遇对他的影响,阐释其咏物诗的创作。之后,通过对咏物诗的统计和量化,进而分析咏物诗创作情况和特点。第四部分,此部分结合诗人一生的仕途、思想经历的变迁,将其咏物诗创作分为三个阶段,三十三岁之前,即孝宗淳熙十四年丁未至宁宗嘉定十二年己卯,为咏物诗创作初期;三十三至六十岁,即宁宗嘉定十三年庚辰至理宗淳祐六年丙午为咏物诗创作中期;六十至八十三岁,即理宗淳祐七年丁未至咸淳五年己巳为咏物诗创作后期,概括每一阶段咏物诗的数量、物象范围、体制及其原因,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刘克庄咏物诗的基本特征和面貌。另外,后村咏物诗数量多,题材广,物象纷繁复杂,按照有无寄托将咏物诗分为单纯咏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及借物明理四种类型,逐类加以分析。第五部分,结合具体咏物诗的解析,探讨其中蕴含的一些思想内容。如借咏物抒写仕途遭际;借物表德风气;借物抒发忧国惜民情怀。逐一简要分析。第六部分,本节从继承与革新的角度,将其艺术特点归结为工于体物,彰显神韵;不拘一格,寄托深婉;散文化风格的呈现等三个部分。“结语”部分,以“使事”为例实事求是地指出刘克庄咏物诗还存有诸多缺陷与不足。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1 绪论  9-12
  1.1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9-11
  1.2 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1-12
2 南宋以前咏物诗的流变  12-17
  2.1 咏物诗的释义与范畴  12-13
  2.2 咏物诗的流变  13-17
3 刘克庄咏物诗创作总体概述  17-23
  3.1 后村咏物诗创作背景  17-20
  3.2 后村咏物诗总体概况  20-23
4 刘克庄咏物诗的分期与分类  23-31
  4.1 后村咏物诗的分期  23-26
  4.2 后村咏物诗的分类  26-31
5 后村咏物诗的情志内涵  31-40
  5.1 借咏物发扬美刺功能,抒写仕途遭际  31-33
  5.2 借物表德风气,表现高洁的品性和清寒本色  33-36
  5.3 借物宣扬儒家教化,抒发忧国惜民情怀  36-40
6 刘克庄咏物诗的艺术特点  40-48
  6.1 工于体物,彰显神韵  40-41
  6.2 不拘一格,寄托深婉  41-45
  6.3 散文化风格的呈现  45-48
7 结语  48-50
参考文献  50-52
附录  52-53
致谢  53

相似论文

  1.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2.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3. 朝阳地区参考作物腾发量演变特征与预测模型研究,S161.4
  4. 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学作品研究,H195
  5.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与重庆经济发展研究,F127
  6. 跨越中西绘画的界限,J205
  7. 解读瞬间的痕迹,J213
  8. 1990年以来吉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F127
  9. 篮球规则的演变对我国男篮技战术发展的影响研究,G841
  10. 民事诉讼管辖权异议制度研究,D925.1
  11. 基于深度融合和曲面演变的多视点三维重建及其应用,TP391.41
  12. 近40年来长江水沙变化背景下的长江口海岸线演变,P737.1
  13. 广西影像方志初探,G206
  14. 北美殖民地时期弗吉尼亚议会制度研究,K712.3
  15. 林风眠绘画风格演变及其启示,J204
  16. 略谈藏族格言的发展和特点,H214
  17. 《左传》语典沿流研究,H131
  18. 论《六幺》,I207.22
  19. 貂蝉形象演变研究,I206.2
  20. 基于GIS的晋江流域洪灾风险评价研究,P208
  21. 阜新孙家湾矸石山水土流失和沟蚀演变研究,S157.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