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事再审制度研究

作 者: 王攀
导 师: 陈凤贵
学 校: 沈阳师范大学
专 业: 诉讼法学
关键词: 民事再审 主体 处分权
分类号: D92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民事再审制度作为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纠正法院错误裁判,维护司法公正,通过为当事人提供特殊救济程序以最大程度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但是,考察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现行立法,从理念到具体的制度设计均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而忽视了当事人的处分权,使得民事再审制度在诸多方面与现代民事诉讼观念相悖离,与民事诉讼法原则相矛盾。本文在界定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阐述民事再审制度与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以及其他相关理论问题,并考察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立法演变、现行规定,以及国外纠正法院错误裁判的有关法律制度,针对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存在的问题,立足本国实际,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意见,以期能对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全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民事再审制度概述。界定了民事再审制度的概念,揭示民事再审制度的特点,厘清民事再审制度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阐述民事再审制度的法理基础和民事再审制度的功能,为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重构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演变和立法状况。简要介绍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状况。以法院决定再审、检察院抗诉、当事人申请再审,几种启动再审程序的不同方式为线索,再现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立法现状。第三章,国外民事再审制度的比较与评析。考察国外民事再审制度的有关立法,旨在通过制度比较,立足中国国情,吸收、借鉴其有益的制度理念及制度设计内容,以改进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第四章,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存在的弊端。从再审理念、立法技术和司法实践层面对我国民事再审制度进行反思与检讨,力求使民事再审制度更加完备。第五章,完善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构想。通过分析和总结,针对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一些弊端,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意见,以求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能够更加的科学化,更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和我国社会的发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引言  9-10
第二章 民事再审制度概述  10-17
  一、民事再审的概念与特点  10
  二、民事再审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10-13
    (一) 民事再审与审判监督制度  10-12
    (二) 民事再审与两审终审制  12-13
    (三) 民事再审与申诉制度  13
  三、民事再审制度的法理基础  13-15
    (一) 民事再审制度构筑的程序价值基础  13-14
    (二) 民事再审制度构筑的再审启动权基础  14
    (三) 民事再审制度构筑的目的基础  14-15
  四、民事再审制度的功能  15-17
    (一) 纠错功能  15-16
    (二) 救济功能  16
    (三) 监督与保障功能  16-17
第三章 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演变和立法状况  17-20
  一、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演变  17
  二、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立法状况  17-20
    (一) 关于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的规定  18
    (二) 关于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规定  18
    (三) 关于当事人申请再审的规定  18-20
第四章 国外民事再审制度的比较与评析  20-24
  一、法国民事再审制度  20
  二、德国的民事再审制度  20-21
  三、日本的民事再审制度  21-22
  四、美国的重新审理及对判决的救济制度  22
  五、英国对瑕疵裁判的补救制度  22
  六、对国外民事再审制度的评析  22-24
第五章 我国民事再审制度存在的弊端  24-28
  一、再审理念层面存在的问题  24
  二、立法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24-26
    (一) 再审事由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  24-25
    (二) 发动再审主体多元化  25
    (三) 再审审查程序存在缺陷  25-26
  三、司法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26-28
第六章 完善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构想  28-36
  一、明确启动民事再审的价值取向  28
  二、改革发动再审主体  28-30
    (一) 取消法院依职权发动再审的程序  28-29
    (二) 对检察机关的抗诉范围应予限制和调整  29-30
    (三) 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限定  30
  三、完善再审的法定事由  30-31
    (一) 关于"新的证据"的解释  30
    (二) 关于"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解释  30-31
    (三) 关于"主要证据"的解释  31
    (四) 关于"当事人辩论权利"的解释  31
    (五) 关于"审判组织组成以及回避"的解释  31
  四、再审审查程序改革  31-33
    (一) 再审申请的审查形式  32
    (二) 再审申请的审查阶段  32-33
  五、改造现存审级制度  33-36
    (一) 有条件地实行一审终审  33-34
    (二) 有条件地实行三审终审  34-36
结语  36-37
参考文献  37-39
致谢  39-40
个人简历  40

相似论文

  1.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2.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4.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5.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6.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7. 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研究,B82-057
  8.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滞问题研究,D630
  9.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0.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11.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研究,D630
  12.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13. 主体功能区管理环境法问题研究,D922.68
  14.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5. 新时期我国工人主体性发展研究,D663.1
  16. 学生评价多元化研究,G40-058.1
  17. 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G841-4
  18.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19. 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人的主体性,B038
  20. 网络虚实二重性中主体的发展,B01
  21. 不同利益主体的教育价值观研究,G40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