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栉江珧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作 者: 张红云
导 师: 严正凛
学 校: 集美大学
专 业: 水产养殖
关键词: 栉江珧 繁殖生物学 催产方法 胚胎发育 幼虫发育 漂浮黏连 附着变态
分类号: S968.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贝类养殖业历史悠久,是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牡蛎等贝类都已实现了产业化,但经济价值很高的栉江珧却由于人工育苗技术的制约,迟迟未能形成规模化养殖。本文在东山湾栉江珧繁殖生物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亲贝促熟、催产方法的研究,并结合胚胎、幼虫发育的观察开展了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每月观察东山湾栉江珧性腺的发育情况,并测定性腺指数。结果表明:其性腺发育大致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生殖周期为一年,繁殖期在5~10月,繁殖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和9月中旬,成熟排放期为6月上旬~10月上旬,此间的生长、成熟和排放各期相互重叠。故每年的3~4月,可采用室内升温和饵料强化培育的方法对性腺发育程度低的亲贝进行促熟,然后开展人工苗种生产;也可在5月中旬~6月上旬和8~9月,采捕海区性腺发育程度较高的栉江珧,经短期的室内饵料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催产和苗种生产。研究中首次设计并使用了贝类仿生态培育及催产孔架,不仅对亲贝的培育效果好,而且做为催产的辅助器具,可明显缩短亲贝的阴干时间并提高排放率。在室内进行了恒温促熟,以及不同饵料、培育水温对性腺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恒温24℃左右,投喂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的培育效果好,经1个月左右,亲贝性腺可发育成熟。使用不同方法催产,结果表明:解剖法不适合用于人工苗种生产;自然排放法获得的精、卵质量最佳,但亲贝排放率最低;阴干流水法、紫外线照射法和温度刺激法的操作中均使用了贝类仿生态培育及催产孔架阴干亲贝,获得了50﹪~80﹪的排放率。但考虑到紫外线照射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故使用阴干流水法和温度刺激法催产更合适。使用0.5m3的锥形底塑料孵化桶和6m3、18m3和24m3的水泥池培育幼虫,预实验中幼虫生长、发育观察和幼虫培育结果表明:幼虫对暗光有趋向性,而强光会影响其正常游动和摄食;幼虫发育的不同时期,壳长和壳高会表现为交替性的快速生长,引起D形幼虫、壳顶幼虫和稚贝间明显的形态差异;壳薄而脆弱,尤其是稚贝颗粒状的新生壳,稍受挤压就会破裂;幼虫培育期会出现漂浮黏连和附着变态难等问题,漂浮黏连、强光照和敌害生物等都是幼虫成活率低的原因。人工苗种培育结果表明:使用大水体培育栉江珧幼虫,保持适宜的光照强度,培育海水经紫外线杀菌并曝气,降低幼虫密度,在不同时期适当混合投喂新鲜高浓度和已过滤的饵料,经常换水和吸底,及时分选幼苗,做好海水各指标的监测和日常管理工作,可有效地防止幼虫黏连。首次使用了涤纶垫做为附着基,结果表明:涤纶垫铺薄砂吊于水中的附苗率和变态成活率最高,但易受污染,稚贝成活率低;而且池底铺砂和托盘装砂吊于池中的稚贝成活率也仅为27.54﹪和34.37﹪,故如何克服涤纶垫易受污染的缺点,并提高幼虫变态成活率和稚贝成活率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引言  10-18
  1.1 贝类养殖业的发展和经济地位  10-13
    1.1.1 贝类养殖业的发展概述  10-11
    1.1.2 贝类养殖业的经济地位  11-12
    1.1.3 主要贝类的养殖状况和经济价值  12-13
  1.2 栉江珧生物学和人工育苗研究进展  13-17
    1.2.1 地理分布及分类地位  13-14
    1.2.2 生态学和资源保护  14-15
    1.2.3 繁殖生物学  15
    1.2.4 人工育苗研究进展及存在的技术问题  15-16
    1.2.5 其他方面的研究  16-17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8
第2章 东山湾栉江珧的繁殖生物学  18-25
  2.1 材料和方法  18-19
    2.1.1 材料  18
    2.1.2 方法  18-19
  2.2 结果  19-22
    2.2.1 性腺发育分期和特征  19-20
    2.2.2 生殖周期  20-22
  2.3 讨论  22-25
    2.3.1 性腺发育分期  22-23
    2.3.2 东山湾栉江珧生殖周期  23-24
    2.3.3 东山湾栉江珧人工育苗的适宜季节  24-25
第3章 栉江珧亲贝促熟和催产技术  25-38
  3.1 材料和方法  25-28
    3.1.1 材料  25-26
    3.1.2 方法  26-28
  3.2 结果  28-35
    3.2.1 亲贝促熟结果  28-31
    3.2.2 催产结果  31-34
    3.2.3 亲贝促熟和催产技术总结  34-35
  3.3 讨论  35-38
    3.3.1 贝类仿生态培育及催产孔架  35
    3.3.2 栉江珧人工升温促熟技术  35-36
    3.3.3 栉江珧人工催产方法比较  36-38
第4章 栉江珧胚胎、幼虫发育观察和苗种繁育技术  38-52
  4.1 材料和方法  38-40
    4.1.1 材料  38
    4.1.2 方法  38-40
  4.2 结果  40-49
    4.2.1 栉江珧胚胎和幼虫发育的显微观察  40-43
    4.2.2 苗种繁育技术  43-49
  4.3 讨论  49-52
    4.3.1 栉江珧胚胎和幼虫发育  49-50
    4.3.2 不同发育时期的饵料选择  50
    4.3.3 栉江珧人工苗种繁育技术  50-52
第5章 小结  52-53
  5.1 东山湾栉江珧的繁殖生物学  52
  5.2 栉江珧亲贝促熟和催产技术  52
  5.3 栉江珧胚胎、幼虫发育观察和苗种繁育技术  52-53
致谢  53-54
参考文献  54-60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0

相似论文

  1. 江蓠为基质的双齿围沙蚕亲体培育及个体早期发育研究,S968.9
  2. 鸭早期胚胎发育相关基因消减文库的构建与分析,S834
  3. 池沼公鱼雌雄差异及其早期生物学性状研究,S917.4
  4. 不同处理阶段焦化废水对玉米胚胎发育及其毒性研究,X173;S513
  5. ClassIIa家族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小鼠体细胞重编程的研究,Q25
  6. 人工条件下棘腹蛙(Paa Boulengeri)繁殖技术研究,S966.39
  7. 斑马鱼雌核发育诱导及早期胚胎发育研究,S917.4
  8. 黄脊竹蝗生物学及胚胎发育特征的研究,S763
  9. 高葶韭种质资源评价,S633.9
  10. MyD88在中国卤虫不同发育时期及在革兰氏菌刺激下的表达模式,Q78
  11. 中国卤虫API5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Q954.4
  12. 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5在胚胎造血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R363
  13. QSA基因表达规律的研究及QSA抗原制备,R392.1
  14. 七叶树生殖生物学研究,Q944.4
  15. 人类干扰对朱鹮繁殖生物学及游荡期警戒行为的影响,Q958
  16. 麦穗鱼繁殖生物学研究及其应用潜力评价,S917.4
  17. 大花杓兰生物学特性与组织培养研究,S685.99
  18. 虎斑颈槽蛇早期胚胎发育的观察和温度对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Q954.4
  19. 栉江珧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S917.4
  20. 小鼠与猪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Q81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技术 > 各种海产动植物养殖 > 贝类养殖 > 各种贝的养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