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有效提高城郊农村农民科学素养的实现路径研究

作 者: 卢燕
导 师: 张礼建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城郊农村 农民科学素质 提高路径
分类号: G3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于2002年6月颁布了《科普法》,2006年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并在此基础上,2007年颁布了《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这为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体现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人的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而人的素质中科学素质是主要的因素之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贫乏、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好坏。党的十七大报告里突出强调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着力推进新农村的建设。而农村农民的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因此,提高我国农村农民素质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把科学的元素注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做到又好又快地农业持续发展,推进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在农村开展科普活动的目的,也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基本思路之一。城郊农村农民的生存与生活具有以下特点:既具有传统农村依靠农业生存的特点;邻近城市又有依靠城市发展(工业、服务业等)而生存的特点。兼具二元性特色。作为其人群而言,既需要培育发展农业的科学素养提高的需要,也需要培育进入城市生活具备的相关生产技能要求的素质提高,同时也兼具创业需要的科技知识的提高与需求。本研究的思路就围绕“实现路径”展开思考及分析研究。个案选取上,以重庆市沙坪坝区农村为实证,重庆市沙坪坝区农村是我国典型的城郊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特征地区;由此显得重庆市科普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好的典型性、示范性。本课题结合科学文化传播的相关理论,重庆市沙坪坝区城郊农民的自身特点,以主体(沙区城郊农民为例)自我需求为导向,培养农民科学素养的内在要求;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培养农民科学素养的外在条件;建立合理的机制连接内在要求和外在因素三方面,实现提高沙坪坝区城郊农民的科学素养,以此探索有效提高我国城郊农村农民科学素养的实现路径。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农业科教电视节目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方面的对策研究,G432
  2. 辽宁省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立法初探,G322.7
  3. 现阶段农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F323.6
  4. 新时期城郊农村发展演变模式研究,TU984.17
  5. 长春市利用生态厕所可行性的调查研究,TU993
  6. 城郊农村地区整体空间规划方法初探,TU982.29
  7. 城市化背景下城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择校问题研究,G522.3
  8. 山西社区科技文化发展的对策研究,G322.7
  9. 科技产业转移中的公众社会行为研究,G322
  10.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中介机构整合研究,G322.7
  11. 1981-2010年中国学者科学史论文统计分析,G322.9
  12. 学术资本主义与科技政策的相互影响,G322.0
  13. 科技社团与政府关系研究,G322.25
  14. 提高沈阳市科普场馆利用效率对策研究,G322
  15. 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对策研究,G322
  16.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G322;G644
  17. 广西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创新文化建设研究,G322.7
  18.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创新,G322.7
  19. 辽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322.7
  20. 统筹城乡科技改革与发展综合试验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G322.7
  21. 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G322
  22. 我国科技人才流动动因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G32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科学、科学研究 > 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