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铜铟硫(CuInS2)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

作 者: 唐明华
导 师: 胡俊青
学 校: 东华大学
专 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关键词: 铜铟硫 薄膜 溶剂热法 柔性 太阳能电池
分类号: TM914.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薄膜太阳电池因其具有质轻、生产成本低、可被制成柔性可卷曲形状、便于大面积连续生产等突出优势,被公认是未来太阳电池发展的主要方向,并已成为国际上研究最多的太阳电池技术之一。而CuInS2(简称CIS)这种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较大的吸光系数、合适的禁带宽度(1.5 eV)、禁带宽度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稳定性高、低毒等优势,非常适合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层材料。因此,基于CuInS2这种光吸收层材料,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第一部分:以乙二醇为溶剂,四水合氯化铟和硫代乙酰胺为反应物,采用简易的溶剂热法在超薄铜片衬底上直接生长一层大规模、均匀分布的CuInS2薄膜。InCl3·4H2O浓度为0.025 M、溶剂热温度180℃下反应16 h得到的CuInS2薄膜样品由整齐有序、高均匀的薯片状纳米片阵列组成,这些纳米片尺寸比较均一,形状规整,厚度约为120 nm,并且相互齿合、粘连形成一个网状薄膜。研究表明:溶剂热温度对CuInS2薄膜的形貌没有太大影响,但是高温有利于CuInS2薄膜结晶度的提高;反应物浓度对调控薄膜的形貌影响较大,如果InCl3·4H2O的浓度较低(<0.042M),所得产物为单层的网状薄膜,薄膜由均一规整的纳米片阵列组成。否则,所得CuInS2产物的形貌呈现双层膜结构,下层为类似的单层网状薄膜,上层由球状超结构组成。根据晶体成核与生长等理论探讨了上述不同反应物浓度下得到的CuInS2单层以及双层膜的生长机理。研究表明其生长过程包括:铜片衬底上异质成核;成核点上进一步垂直生长;溶液中均相成核;溶液中Ostwald熟化生长过程;溶液中自团聚过程;沉积到铜片衬底从而形成双层膜这几个阶段。而从化学反应角度看,CuInS.晶核形成过程如下:高温下铜片表面的铜元素被氧化成Cu2+,并不断释放到溶液中,这些Cu2+被乙二醇还原成Cu+(4Cu2+HO-CH2-CH2-OH→4Cu++4H++ CHO-CHO)。同时,硫代乙酰胺结合水中的H+释放H2S(CH3CSNH2+ H20→CH3CONH2+H2S),H2S在高温下释放出S2-(H2S→2H++S2-)。这样铜片上Cu+的产生、来自于硫代乙酰胺的S2-释放、来自于InCl3·4H20中In3+的释放,CuInS2晶核形成(Cu++In3++S2-→CuInS2)。铜片衬底上CuInS2薄膜的漫反射光谱表明:薄膜在400-800 nm这一较宽范围内都有很强的吸收,符合CuInS2材料的典型吸收特性。经推算,CuInS2薄膜的禁带宽度为1.48 eV,接近太阳能电池材料所需的最佳禁带宽度值(1.45 eV)。选取CuInS2单层和双层薄膜样品组装结构为Cu片/CuInS2/CdS/i-ZnO/ITO/Ni-Al的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果表明:单层膜CuInS2样品制得的电池器件开路电压(Voc)为268 mV,短路电流(Jsc)为4.00 mA/cm2,填充因子(FF)为0.56,最终的光电转换效率可达0.75%。而双层膜CuInS2样品得到的器件开路电压(Voc)为223 mV,短路电流(Jsc)为3.05mA/cm2,填充因子(FF)为0.39,最终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0.33%。第二部分:在ITO导电玻璃上通过溶液提拉、滚涂的方法分别制备致密以及多孔的TiO2层,然后通过溶剂热法直接生长一层CuInS2半导体薄膜于TiO2薄膜层上,用CuInS2这种窄带隙半导体材料敏化TiO2薄膜,同时采用P3HT作为空穴传输层,组装结构为导电玻璃/致密TiO2/多孔Ti02/CuInS2/P3HT/Au的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表明此种电池器件具有大的正向扩散电流、小的反向漂移电流,说明其具有典型的单向导电性。以反应物InCl3·4H20浓度是0.03 M下制备的CuInS2薄膜样品组装有机/无机杂化电池,其电池器件的开路电压(Voc)为218mV,短路电流(Jsc)为2.8 mA/cm2,填充因子(FF)为0.26,最终的光电转换效率为0.2%,需要进一步调节薄膜材料的组分、结构、形貌以及改进电池组装技术以优化器件性能。第三部分:以铜丝(直径约为60μm)为衬底,通过简易的溶剂热法在其表面直接生长一层CuInS2薄膜,探索出使铜丝不断裂、可编织的溶剂热反应条件:溶剂热温度60℃,反应时间8 h。在该溶剂热条件下,圆柱状铜丝衬底经溶剂热反应后并没有遭到破坏,仍旧保持很大的柔性,且铜丝衬底与制备的CuInS2薄膜结合力强,在后续的器件组装过程中,未见薄膜脱落现象。然后通过化学浴沉积法在上述长有CuInS2薄膜的铜丝上沉积一层CdS或ZnS缓冲层。研究表明ZnS缓冲层的最佳沉积时间段为30 min~60 min,在此时间段内生长的ZnS层能够致密均匀地分布。最后,通过磁控溅射i-ZnO、ITO、Ni-Al层,组装结构为Cu丝/CuInS2/CdS/i-ZnO/ITO/Ni-Al的太阳能器件,此器件具有大的正向扩散电流,反向漂移电流几乎为零,说明其具有典型的p-n结特性—单向导电性。此种单根线状电池质轻、柔性大、可实现编织等处理,使其应用进一步扩宽,具有非常诱人的开发前景。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钛酸锶钡铁电薄膜的制备及电热效应,TB383.2
  2. 基于共面传输线法的高温超导薄膜表面电阻的测试研究,O484.5
  3. 铁电薄膜与组分梯度铁电薄膜的性能研究,TM221
  4. 井巷柔性材料风帘组的阻风性能试验研究,TD724
  5. 柔性、刚性混配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表征,O621.1
  6. Bi、N共掺杂TiO2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O614.411
  7. Bi系Co基氧化物系热电陶瓷与薄膜制备,TQ174.7
  8. 掺铁SnO2陶瓷与薄膜的制备研究,TQ174.6
  9. LSGM电解质薄膜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TM911.4
  10. 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大规模定制家具开发和生产解决方案的研究,TS664
  11. 全降解聚乙烯地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Q320.721
  12. 吡啶类金属配合物电子光谱和氧化还原性质的理论研究,O627
  13. 高活性氧化物可见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机制研究,O643.36
  14. 铅阳极泥锑回收水网络优化设计研究,TF812
  15. 聚合物基功能性材料的制备与性能,TB34
  16. 太阳能电池封装用EVA胶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TB383.2
  17. TiO2/SrO核壳结构纳米线阵列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在DSSC中的应用,TB383.1
  18. 新型含吲哚啉纯有机太阳能电池敏化染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M914.4
  19. 多三苯胺卟啉敏化剂的合成及其太阳能电池研究,TM914.4
  20. 以二羧基乳酸络钛酸铵为钛源制备纳米氧化钛及其DSSCs性能研究,TB383.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电工技术 >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 光电池 > 太阳能电池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