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王阳明心物观思想研究

作 者: 申鹏宇
导 师: 章启辉
学 校: 湖南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心物观 致良知
分类号: B24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理学发展到明代,程朱理学日渐支离和僵化,心学兴起。王阳明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极富思辨性的学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王阳明学说常把体用圆融为一,既言分,更言合。因而,在处理心与物、未发与已发、本体与工夫等主客体关系上都与朱熹大不相同,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等命题也多为后世学者所误解。总结以往阳明心学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心物观是王阳明全部学说的哲学基础,学者对阳明心学的不同理解或误解大多基于对阳明心物观的不同理解或误解。由此出发,本文选择以阳明心物观为切入点,采用思想分析、综合和比较的方法,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管窥阳明心学的本质及其体系架构,对学界的某些争论或误会给出个人的意见。首先,本文将阳明学中“心”概念分为感性心、认知心、本体心三个层次,在不同层次上探讨不同的命题。尤其是对第三个层次的本心,从性质到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集中地体现了阳明心学的主体精神和道德本体精神,即道德认识与道德起源的圆融为一。其次,辨析“物”概念。其中主要是辨析了王阳明言物的基本方式,即意之所在便是物和明觉之感应谓之物;论证了王阳明所言之物的二重属性:为心涵摄和外王倾向,即主观与客观、内圣与外王的圆融为一。再次,辨析心物关系。主要分为心物一体、万物一体、格物致知三部分,从本体论、认识论、工夫论三方面,深入理论了阳明心学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圆融为一。最后,解析心物观与致良知学。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心物观是致良知学的本体论基础。通过解构和分析心物观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内在联系,本文不但阐发了心物观在致良知学的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进一步揭示了知与行、未发与已发的圆融为一。于是,作为王阳明全部学说的哲学基础,心物观的基于心本体的心与物的圆融为一,逻辑地规定和演绎了阳明心学的全部主客体关系的圆融为一。这是阳明心学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力图纠正程朱理学日趋支离和僵化之弊端的基本学理依据和理论脉络,是本文学术心力与创新的集中所在。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1章 绪论  10-16
  1.1 研究综述  10-12
  1.2 选题意义  12-14
  1.3 文章结构与创新  14-16
第2章 王阳明所言之心的三个层次(上)  16-27
  2.1 感性心  16-20
    2.1.1 良知与情感  17-19
    2.1.2 狂者胸次  19-20
  2.2 认知心  20-27
    2.2.1 良知与知识  21-23
    2.2.2 尊德性与道问学  23-27
第3章 王阳明所言之心的三个层次(下)  27-46
  3.1 本心的性质  27-39
    3.1.1 心体义  27-29
    3.1.2 心能义  29-31
    3.1.3 心理义  31-35
    3.1.4 心宰义  35-37
    3.1.5 心存有义  37-39
  3.2 本心的内容  39-46
    3.2.1 天理与心之本体  39-40
    3.2.2 知是心之本体  40
    3.2.3 定是心之本体  40-41
    3.2.4 诚是心之本体  41-42
    3.2.5 乐是心之本体  42-43
    3.2.6 至善是心之本体与无善无恶是心之本体  43-44
    3.2.7 心以感应之是非为体  44-46
第4章 王阳明所言之物的含义  46-53
  4.1 心涵摄下的物  46-48
  4.2 物的内容  48-50
    4.2.1 意之所在便是物  48-49
    4.2.2 明觉之感应谓之物  49-50
  4.3 物与心学中的外王倾向  50-53
第5章 王阳明的心物思辨  53-74
  5.1 心物一体  53-59
    5.1.1 心外无物  53-55
    5.1.2 物外无心  55-59
  5.2 万物一体  59-67
    5.2.1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  59-62
    5.2.2 王阳明万物一体思想与其他学派的不同  62-67
  5.3 格物致知  67-74
    5.3.1 心与理一下的致知格物论  67-70
    5.3.2 王阳明与朱熹格物致知比较  70-74
第6章 心物观与致良知学  74-91
  6.1 心物观与知行合一  74-80
    6.1.1 知行合一说的提出  74-75
    6.1.2 良知本心是知行本体  75-76
    6.1.3 心物观与知行转化  76-79
    6.1.4 知行合一说评价  79-80
  6.2 心物观与致良知  80-91
    6.2.1 致良知说的提出  80-81
    6.2.2 心物一体与良知三性  81-83
    6.2.3 心物观与致良知的方向考察  83-84
    6.2.4 心物观与致良知的目的  84-86
    6.2.5 心物观与致良知的教法  86-91
结语  91-93
参考文献  93-97
致谢  97

相似论文

  1.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2. 曹端理学思想述解,B244
  3. 试论王阳明行政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035
  4. 袁燮思想研究,K245
  5. 试析水墨绘画中漫画因素的内在意识与外化形态,J205
  6. 阳明四句教与王学分化,B248.2
  7. 浅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B248.2
  8. 简论猪八戒的喜剧性格,I207.419
  9. 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研究,B82-058
  10. 王阳明诗歌的意境新说,I207.22
  11. 语文德性教育的心学观照,G633.3
  12. 王阳明“良知”伦理意蕴研究,B82-09
  13. 论郑玄、孔颖达、朱子、阳明对《大学》之诠释,B244.7
  14. 杨士云诗歌中的心学思想探讨,I207.22
  15. 王阳明“心学”音乐哲学思想研究,J601
  16. 收敛与发散的内外圆融,B248.2
  17. 儒家心性论传统与工夫论思想研究,B222
  18. 浅析陈洪绶人物画画风的变异,J212
  19. 王阳明和王夫之的知行观比较研究,B248
  20. 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研究,K248
  21. 王阳明诗歌论,I207.2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明代哲学(1368~1644年) > 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8年)及陆王学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