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低维纳米材料合成、应用与理论研究

作 者: 刘晗
导 师: 张卫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关键词: 纳米线 石墨烯 燃料电池
分类号: TB38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1)研究了铟基(In2O3和ITO)纳米线的合成以及材料表征;2)将纳米线应用到了燃料电池的研究中,观察纳米结构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输出特性的影响;3)利用第一性原理,对石墨烯和金属氧化物的界面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使用Au纳米颗粒为催化剂,以In金属颗粒和氧气为反应源,采用VLS(vapor-liquid-solid)方法合成了单晶结构的In2O3纳米线。我们探索了不同温度下的合成,实验结果表明,源区的温度在800℃,反应区的温度在500℃时可以得到形貌较好的In2O3纳米线。其直径可以在20-100 nm之间控制。我们利用了XRD, SEM和TEM的材料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电学测量的结果表明,In2O3纳米线的电阻为4.4×105Ω。此外,我们还利用In和Sn的金属颗粒与氧气为反应源,使用不同衬底,得到了直径在100-200 nm之间的ITO纳米线。XRD的分析结果表明,在SiO2和FTO衬底上生长的ITO纳米线具有不同的掺杂机理。对于前者而言,Sn是以间隙型杂质存在于ITO纳米线的晶格中,而对于后者,Sn是以替位性杂质存在。在TEM下对ITO纳米线作STEM分析,其结果表明,Sn的掺杂比率在5%左右。论文的第二部分,我们构造了微生物燃料电池,以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实验中我们采用了绿脓杆菌为产电微生物,葡萄糖溶液为燃料,氧气为电子接受者,对使用不同电极的燃料电池进行性能的测量。在电池的阳极部分,我们分别采用了平整的ITO玻璃,碳纤维布和高密度的ITO纳米线阵列作为电极。在阴极部分,则采用了负载有Pt纳米颗粒的碳纤维布和负载Pt/Ru纳米颗粒的纳米碳管阵列作为电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纳米结构将有效提高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使用高密度ITO纳米线阵列为阳极,负载Pt/Ru纳米颗粒的纳米碳管做阴极的燃料电池可以达到64.46 mW/m2的功率输出,其内电阻仅仅为4 kΩ。在论文的第三部分,我们利用第一性原理对单层石墨烯和金属氧化物之间的界面做了理论研究。其结果表明,使用单晶的SiO2和Al2O3与石墨烯进行接触,石墨烯的能带失去了在锥形点附近的线性衰减而转变成半导体特性。与半金属特性的自由石墨烯相比,SiO2和Al2O3可以将石墨烯的禁带宽度提升至0.9 eV和1.8 eV。我们认为其禁带的出现源于对石墨烯大π键完整性的破坏。影响其完整性的因素包括界面的氧原子数目和氧原子在界面处的空间分布。我们认为以上研究可以为石墨烯在未来大面积石墨烯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应用上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全文目录


目录  2-4
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一章 绪论  6-30
  1.1 引言  6-7
  1.2 纳米材料的合成  7-15
    1.2.1 高度各向异性晶体的生长  8-10
    1.2.2 模板导向的生长  10-13
    1.2.3 适用于所有固体材料的通用生长法  13-15
  1.3 异质结构纳米线  15-16
  1.4 低维纳米结构的性质和应用  16-23
    1.4.1 热稳定性  16-18
    1.4.2 机械性质  18
    1.4.3 电子输运性质  18-20
    1.4.4 光学特性  20-21
    1.4.5 传感器特性  21-23
    1.4.6 场发射特性  23
  1.5 结论和未来展望  23-26
  参考文献  26-30
第二章 In_2O_3和ITO氧化物纳米线的合成  30-55
  2.1 气相-液相-固相合成方法  30-32
  2.2 In_2O_3纳米线材料  32-33
  2.3 In_2O_3纳米线的合成  33-38
  2.4 In_2O_3纳米线的表征  38-45
  2.5 ITO纳米线的合成和表征  45-53
  2.6 本章小结  53
  参考文献  53-55
第三章 纳米材料在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55-84
  3.1 微生物燃料电池  55-62
    3.1.1 微生物燃料电池基本原理  55-57
    3.1.2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微生物  57-58
    3.1.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结构形式  58-59
    3.1.4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制约因素  59-62
  3.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组装  62-64
  3.3 微生物的培养  64-65
  3.4 微生物燃料电池组装实验  65-66
  3.5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接种  66-68
  3.6 开路电压的测量  68-72
  3.7 燃料电池极化曲线的测量  72-74
  3.8 电极的优化  74-81
  3.9 本章小结  81-82
  参考文献  82-84
第四章 石墨烯和金属氧化物的界面特性  84-98
  4.1 研究背景  84-88
  4.2 实验参数设置  88-89
  4.3 结果和讨论  89-95
  4.4 小结  95
  参考文献  95-98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展望  98-101
  5.1 全文结论  98
  5.2 未来的展望  98-101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101-103
致谢  103-104

相似论文

  1. Bi3.25La0.75Ti3O12(BLT)纳米管/线的合成工艺研究,TB383.1
  2.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内流动过程数值分析,TM911.4
  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制备工艺的研究,TM911.4
  4. 多壁碳纳米管负载Au@Pt、Au@Pd核壳结构催化剂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O643.36
  5.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Pt基催化剂的研究,TM911.4
  6. 石墨烯和石墨烯基四氧化三钴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O613.71
  7. 燃料电池铂、钯基催化剂的形貌控制与阳极电催化性能,TM911.4
  8. 聚吡咯—钴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H2O2电还原性能研究,O643.32
  9. LSGM电解质薄膜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TM911.4
  10. 新型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药物载体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TQ460.4
  11. GNS/MnO2吸附剂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实验研究,X703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负极材料Srn+1TinO3n+1(n=1,2,3,∞)的第一性原理研究,TM911.4
  13. 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O613.71
  14. WC/石墨烯复合体的电子结构及电子输运性质,O613.71
  15. 表面修饰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TB332
  16. 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养殖废水产电特性、微生物群落分析及产电菌分离,X71
  17. 基于锥形微纳光管的亚波长聚焦及其应用的研究,TN25
  18. 基于抽吸原理的空气自呼吸式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三维数值模拟,TM911.4
  19. Fe3O4、碳纳米管及石墨烯增强再生纤维素膜的研究,TB383.1
  20. 基于应变石墨烯的纳米器件设计,TB383.1
  21.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啤酒废水的实验研究,X797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一般工业技术 > 工程材料学 > 特种结构材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