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重金属耐受菌的分离及吸附铅的研究

作 者: 苏艳蓉
导 师: 柴立元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吸附 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 Enterobacter sp. Microbacterium sp.
分类号: X1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导致大量重金属进入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重金属污染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法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处理法因其高效、低能、环境友好成为当前处理重金属污染的热点。从湖南某厂重金属废渣堆场污染土壤中利用划线分离法纯化出3株对Cr6+、Pb2+、Mn2+、Cd2+、Zn2+、Cu2+、Ni2+、Co2+、Ag+、Hg2+多种重金属具有高耐受性的细菌。根据传统的细菌生理生化特性测试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16S rDNA的测序及比对发现:其中,一株细菌属于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命名为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 T1,菌落形态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干燥,粘稠,中间隆起,乳白色,无扩散;一株细菌属于肠杆菌(Enterobacter sp.),命名为Enterobacter sp. T2,菌落形态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湿润,粘稠,土黄色,无扩散;另外一株细菌属于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命名为Microbacterium sp.T3,菌落形态呈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粘稠,鲜黄色,无扩散。T1、T2和T3对Pb2+和Mn2+的重金属最低抑菌分别达到2000 mg/L和1500 mg/L。以T1为例观察其在1/2 MIC重金属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发现在含2+、Cr6+、Mn2+的平板上发生明显形态和颜色的改变,其他平板上菌落大小和颜色略有改变。将三株细菌制成的非活性生物吸附剂对Pb2+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各吸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调控细菌的代谢活性和培养时间会影响吸附剂的吸附性能;溶液pH值升高Pb2+的吸附量和去除率增加;增大生物吸附剂用量会提高Pb2+的去除率,减小单位吸附量;升高温度Pb2+吸附量和去除率都先升高后下降;升高Pb2+离子浓度去除率降低,平衡吸附量增大;适当提高转速吸附量增加,超过一定限值吸附量下降;通过研究生物吸附剂与Pb2+的作用时间发现,吸附过程分为快速吸附、缓慢吸附和平衡吸附三个部分,第一个过程可完成90%的吸附量。通过吸附平衡计算,T1、T2和T3菌体吸附剂吸附符合Pseudo-second Order模型,相关系数均为0.99以上,Langmuir相对能够更好的描述T1菌体吸附过程,T2菌体生物吸附剂的吸附过程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99以上,T3菌体生物吸附剂的吸附过程与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的相关系数更高。扫描电镜(SEM)、能谱(EDX)和红外光谱图(FTIR)均表明菌体吸附剂有效地吸附了溶液中的Pb2+,红外图谱中羟基和胺基的混合吸收峰、羧基、磷酸基团特征吸收峰都发生移动,说明这些基团都参与了吸附Pb2+的反应,化学处理吸附官能团后的菌体对Pb2+的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这三种官能团在吸附金属离子的过程中都起作用。解吸和化学改性研究结果表明,EDTA对三种生物吸附剂的解吸效果最好,NaOH处理后的菌体对Pb2+的吸附能力大大提高。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27
  1.1 引言  10-11
  1.2 重金属污染概况  11-14
    1.2.1 重金属污染的特征  11
    1.2.2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11-12
    1.2.3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2-13
    1.2.4 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13-14
  1.3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4-17
    1.3.1 化学法  15-16
    1.3.2 物理化学法  16-17
    1.3.3 生物法  17
  1.4 重金属耐受菌及生物吸附技术研究现状  17-25
    1.4.1 重金属耐受菌  17-18
    1.4.2 重金属生物吸附剂  18-19
    1.4.3 生物吸附影响因素  19-21
    1.4.4 生物吸附平衡模型  21-23
    1.4.5 生物吸附机理  23-25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25-27
    1.5.1 研究目的  25
    1.5.2 研究内容  25-27
第二章 重金属耐受细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27-48
  2.1 引言  27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7-37
    2.2.1 土壤样品  27
    2.2.2 培养基  27-28
    2.2.3 实验仪器  28
    2.2.4 实验方法  28-37
    2.2.5 分析方法  37
  2.3 重金属耐受细菌的分离纯化  37
  2.4 细菌鉴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37-45
    2.4.1 菌落形态特征  37-38
    2.4.2 生理生化特性  38-41
    2.4.3 16S rDNA鉴定  41-43
    2.4.4 系统发育树  43-45
  2.5 最小抑菌浓度(MIC)  45
  2.6 1/2MIC浓度菌落形态  45-47
  2.7 小结  47-48
第三章 重金属耐受细菌吸附Pb~(2+)的性能  48-65
  3.1 引言  48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8-51
    3.2.1 菌种  48-49
    3.2.2 培养基  49
    3.2.3 试剂  49
    3.2.4 实验仪器  49
    3.2.5 实验方法  49-51
    3.2.6 分析方法  51
  3.3 生物吸附剂对Pb~(2+)吸附性能的影响  51-54
    3.3.1 细菌代谢活性  51-53
    3.3.2 细菌培养时间  53-54
  3.4 吸附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54-63
    3.4.1 溶液pH值  54-56
    3.4.2 菌体用量  56-57
    3.4.3 温度  57-59
    3.4.4 时间  59-60
    3.4.5 Pb~(2+)浓度  60-62
    3.4.6 转速  62-63
  3.5 小结  63-65
第四章 重金属耐受细菌吸附Pb~(2+)的机理  65-83
  4.1 引言  65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5-68
    4.2.1 菌种  65
    4.2.2 培养基  65-66
    4.2.3 试剂  66
    4.2.4 实验仪器  66
    4.2.5 实验方法  66-67
    4.2.6 分析方法  67-68
  4.3 吸附动力学模型  68-69
  4.4 等温吸附模型  69-70
  4.5 吸附机理探讨  70-81
    4.5.1 形貌表征与元素组成  70-73
    4.5.2 配位作用机制  73-81
  4.6 小结  81-83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83-86
  5.1 结论  83-84
  5.2 建议  84-86
参考文献  86-93
致谢  93-9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95

相似论文

  1. 江蓠残渣高活性膳食纤维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S254.9
  2. 复合污染下大薸和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X173
  3. 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TS254.9
  4.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5.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6. 肉牛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类危害性因素分析,S823
  7.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8. 纺织品中重金属监控及预警研究,TS107
  9. 改良剂对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研究,X53
  10. 东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吸附与释放规律研究,X524
  11. 滩涂土壤养分与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变异及评价研究,S158
  12. 聚乙烯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及应用,TQ342.84
  13. 抗重金属汞、铜、锌单抗可变区序列的克隆鉴定、真核表达及三维模拟,X171.5
  14. GNS/MnO2吸附剂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实验研究,X703
  15. 不同类型农药园区周边农田土壤—作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评价研究,X833
  16. 铜在黑土—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钝化机理研究,X53
  17. 兖州矿区植物波谱变异与重金属胁迫特征研究,X173
  18. Trametes sp.SQ01和Chaetomium sp.R01混合培养对染料的脱色研究,X791
  19. Sn0.3Ag0.7Cu无铅钎料界面反应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TG425.1
  20. 重金属在大宝山矿区地表径流中的迁移,X50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