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莱芜梆子研究

作 者: 李磊
导 师: 王星荣
学 校: 山西师范大学
专 业: 戏剧戏曲学
关键词: 莱芜梆子 徽班 剧本内容 艺术特点 艺人 演员 生存现状 发展前景
分类号: J8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莱芜梆子,亦名莱芜讴,是形成并流传于山东省莱芜市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清代地方戏勃兴,康熙年间秦晋的山陕梆子东传进入山东,演变为章丘梆子和曹州梆子,乾隆年间徽班北上,将演唱的徽调多种声腔带入山东。咸丰初年,徽班吸纳梆子声腔艺人合班演出,故最初的莱芜梆子是梆子声腔东传之分支与徽班演唱之徽调结合的产物。在同班共演过程中,因战乱南北交流受阻,徽调多种声腔得不到江南徽班的接济,占有方言语音、民间音乐、欣赏习惯等地缘优势的梆子腔逐渐占有主体地位。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变化,梆子腔进一步发展壮大,徽调多种声腔逐渐衰微。建国后尤其是新时期以来,莱芜梆子有很大的提高和较快的发展,在现代戏的编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的莱芜梆子虽吸收有一些徽调的成分,但更多地呈现出的是梆子声腔的特点,徽戏声腔已基本不再演唱。论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介绍莱芜梆子的生存环境、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二、探寻莱芜梆子的渊源,辨析关于其起源的几种不同说法,得出结论:莱芜梆子是“梆子声腔东传之分支吸收徽调营养演变而来”,论述莱芜梆子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轨迹;三、对莱芜梆子现存剧目(包括建国前演出的剧目和建国后整改、创作的剧目)进行统计与分类,分析论述莱芜梆子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剧目的思想内容与语言特色;四、从音乐体制、表演风格、舞台美术三个方面入手研究莱芜梆子的舞台美术;五、由田野调查得来的莱芜梆子历史上班社、业余班社和艺人,建国后的专业剧团及所培养出的优秀演员,以及他们在莱芜梆子发展史上的贡献;六、通过考察莱芜梆子的生存现状发展前景,分析弘扬戏曲的途径,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莱芜梆子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政府制定出了保护措施和五年规划,其有望得到有效保护。莱芜梆子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会不断地传承下去,地方戏艺术之花将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9
一、前言  9-12
  (一) 莱芜梆子的生存环境  9-10
  (二) 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10-11
  (三)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2
二、莱芜梆子的源流及其发展  12-21
  (一) 莱芜梆子溯源  12-16
    1. 与梆子腔系统的联系  13-14
    2. 与徽戏班社的联系  14-16
  (二) 莱芜梆子的发展轨迹  16-21
    1. 莱芜梆子的形成  16-18
    2. 莱芜梆子的成熟兴盛与由盛转衰  18
    3. 莱芜梆子发展的新时期  18-21
三、莱芜梆子的剧目与内容  21-38
  (一) 现存剧目的分类与统计  22-27
    1. 建国前演出的传统剧目  22-26
    2. 建国以后演出的剧目  26-27
  (二) 剧目的内容  27-37
    1. 传统剧目  27-33
    2. 现代剧目  33-37
  (三) 剧本语言特色  37-38
四、莱芜梆子的舞台艺术特点  38-58
  (一) 莱芜梆子的音乐体制  38-48
    1. 音乐人才  39
    2. 唱腔板式种类  39-46
    3. 曲牌  46-47
    4. 武场锣鼓经  47
    5. 徽调多种声腔的伴奏乐器及主要特点  47-48
  (二) 莱芜梆子的表演风格  48-56
    1. 门头行当  48-50
    2. 班社人员组成  50-51
    3. 莱芜梆子的唱腔特色  51-54
    4. 声韵与念白  54-55
    5. 表演特色  55-56
  (三) 莱芜梆子的舞台美术  56-58
五、莱芜梆子的演出团体与演员  58-73
  (一) 清末民初的莱芜梆子班社及演员  58-66
    1. 职业班社  58-60
    2. 艺人  60-64
    3. 业余剧团  64-66
  (二) 莱芜梆子剧团及主要演员  66-73
    1. 剧团及其发展  66-68
    2. 下乡演出情况  68-72
    3. 建国后历次招收学员中的优秀演员  72-73
六、莱芜梆子的生存现状与前景  73-83
  (一) 莱芜梆子的生存现状  74-75
  (二) 莱芜梆子的前景  75-83
    1. 莱芜梆子剧团自身所做的努力  75-80
    2. 结合莱芜梆子实例探讨戏曲发展的途径  80-83
七、结语  83-85
致谢  85-86
参考文献  86-88
附录  88-130
  A 莱芜班子业余剧团表  88-90
  B 莱芜梆子保护计划  90-92
  C 莱芜梆子剧团历任领导  92-93
  D 莱芜梆子剧团2008 年演出场次  93-97
  E 莱芜梆子剧团获奖情况  97-102
  F 莱芜梆子相关文件  102-103
  G 莱芜市莱芜梆子剧团演出合同  103-104
  H 莱芜梆子剧目内容表  104-121
  I 莱芜梆子剧本选段  121-13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130

相似论文

  1. 说唱艺人现象的心理学研究,B849
  2. 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学作品研究,H195
  3. 永州纸马艺术研究,J217
  4.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G122
  5. 湘西南路阳戏研究,J825
  6. 中路安徽庐剧的传承与生存现状,J825
  7. 论光电幕墙在建筑幕墙设计中的发展及应用,TU228
  8. 浙江畲族民歌的演唱艺术研究,J607
  9. 从海城高跷秧歌变迁看民间艺人的能动作用,J722.211
  10. 田野上的聚会,J607
  11. 民俗视角下的两当民歌调查研究,J607
  12. 略谈藏族格言的发展和特点,H214
  13. 陈黎诗歌创作透析,I207.25
  14. 论我国网络新闻收费及其管理问题,G219.2
  15. 保定老调的发展脉络探究,J825
  16. 宝丰地区三弦书研究,J826
  17. 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607
  18. 黄自《思乡》的歌曲分析与演唱提示,J616
  19. 侗族大歌艺术风格及其社会功能研究,J607
  20. 范成大田园诗艺术论,I207.22
  21. 河北滑雪旅游的发展研究,F592.7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中国戏剧艺术 > 地方剧艺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