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海城高跷秧歌变迁看民间艺人的能动作用

作 者: 何婷婷
导 师: 周福岩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民俗学
关键词: 海城高跷秧歌 民间艺人 传承 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分类号: J722.2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海城高跷秧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中外。追踪它的历史,形成于清末民初的牛庄海运盛世,发展于民国庙会参杂的狂欢与日常,成熟转化于建国之后的乡土社会,变异创新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春风拂地,最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尴尬地彷徨着。海城高跷秧歌是东北大秧歌的一支,兼具东北大秧歌的豪放、富于激情的共性,更具有融歌、舞、戏、杂、武多种艺术要素于一身的火爆、热烈的个性。海城高跷秧歌的流布集中在辽南,在现代化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造访海外。民间艺术在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呼唤下,它本身势必不断进行着“自我更新”与“功能转换”,本文试图通过对海城高跷秧歌在这一过程中的流变的阐述及解释,在民俗文化“变与不变”中探寻它的本真性所在,关注民俗文化传承人的生活世界,分析其在文化变迁过程中起到的能动性作用,反思海城高跷秧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缺失及肯定其保护成果。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海城高跷秧歌艺人的能动性作用进行理论上的深层探讨。第一部分阐述海城高跷秧歌所处的生境。从自然、社会、人文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自然生境揭示了蕴生海城高跷秧歌这种民间艺术的农耕社会根基,社会生境方面介绍了包括海城县的建置沿革及牛庄镇在历史洪流中的重镇地位,揭示朝代更迭导致的人口流动,各民族、地区文化的融合及地区经济发展在海城高跷秧歌形成过程中的“土壤”的价值。第二部分追溯海城高跷秧歌的起源及传统表演程式。首先分别阐释高跷的起源、秧歌的起源及高跷秧歌是作为“跷戏结缘”的产物的产生过程;接下来描述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表演程式,回避了其原始表演内容,只为明晰海城高跷秧歌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基本形态,对于考察其流变提供参照,其详细具体的表演规范非本文论述的重点。第三部分考察海城高跷秧歌在社会变迁中的流变,分别从传承机制(经济主导)、文本内涵(社会现实)、表演内容(市场需要)、社会功能(民间交往)四个方面分析考证,在民间艺术“变与不变”的历时形态中探寻民间艺术的本真性,得出导致其流变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博弈的综合原因。第四部分综合以上原因,分析民间艺人在社会变迁中所受到的各方影响,在民间艺术变迁中起到的能动作用。首先海城高跷秧歌面临传承危机,影响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民间艺人的生存压力、二是受到大众传媒的冲击;其次在国家政策变迁中,民间艺人的命运随之改变,特别是对比传统社会男扮女装的表演样式,新时期女性角色的加入,对现阶段海城高跷秧歌转变艺术追求,即追求视觉唯美的历史意义。最后在现代社会多方利益的冲击下,海城高跷秧歌陷入被保护与破坏的尴尬境地,从民间艺人的生存现状及民间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被保留其本真性考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效应及消极影响。在结束语部分,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对海城高跷秧歌的保护的反思。在承认并理解民间文化的自身的嬗变的基础上,分析民间文化在现阶段的保护现状,它已经脱离了民众生活,形式与内容相分离,在现代社会中被商业化。反思民间文化通过被保护而得以存活还是通过被破坏而得以存活,进而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绪论  11-13
  0.1 选题意义目的  11
  0.2 研究现状与理论创新  11-12
  0.3 研究方法与不足之处  12-13
1 海城高跷秧歌的生境  13-18
  1.1 海城高跷秧歌的自然生境  13-14
  1.2 海城高跷秧歌的社会生境  14-16
    1.2.1 海城的建置沿革  14-15
    1.2.2 古镇牛庄的历史地位  15-16
  1.3 海城高跷秧歌的人文生境  16-18
2 海城高跷秧歌的溯源  18-27
  2.1 高跷的起源  18-19
  2.2 秧歌的起源  19-21
  2.3 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表演程式  21-27
    2.3.1 海城高跷秧歌的人物角色设置及扮相  21-23
    2.3.2 海城高跷秧歌的传统表演流程  23-27
      2.3.2.1 过街楼  23-24
      2.3.2.2 大场与小场  24-27
3 海城高跷秧歌的流变  27-42
  3.1 始终与艺人生计相关联的“浪秧歌”  27-32
  3.2 从颠覆反抗到正面教化——文本内涵变迁  32-35
  3.3 “舞”和“武”的凸显——表演程式的变迁  35-38
  3.4 江湖怕走——进行社会网络维系的海城高跷秧歌  38-42
4 海城高跷秧歌变迁中艺人的能动作用  42-51
  4.1 民间艺人面对传承危机的能动作用  42-45
    4.1.1 民间艺人应对生存压力的能动作用  42-43
    4.1.2 民间艺人抵抗大众传媒的冲击的能动作用  43-45
  4.2 民间艺人在国家政策变迁中的命运转变及女性角色的加入  45-46
  4.3 民间艺人对海城高跷秧歌的拯救与保护  46-51
    4.3.1 民间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受到的积极影响  47-48
    4.3.2 民间艺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受到的积极影响  48-51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对海城高跷秧歌的保护的反思  51-54
参考文献  54-56
致谢  56-5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7-58

相似论文

  1.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2.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3.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4.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5. 不同条件下兔骨骼肌肌球蛋白流变学特性的研究,TS251.1
  6. 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形成机制研究,TS251.1
  7. 超滤对婴幼儿体外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影响,R726.1
  8. 血浆内皮素-1及血流变与原发性青光眼视功能损害相关性研究,R775
  9. 冷应激和冷适应游泳对大鼠血液流变性及主动脉NO,NOS的影响,R87
  10. 改性植物油的流变学性能,TS221
  11. 农耕体育文化传承的变迁与当代危机,G807.4
  12. 杜仲和离、向心运动对大鼠运动能力及血液流变性等指标的影响研究,G804.2
  13. 西南地区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G852.9
  14. 菊芋菊粉制取工艺优化及菊粉凝胶性质的研究,TQ914.1
  15. 新型合成水蛭肽Hirulog-s抗动脉血栓和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作用的实验研究,R965
  16.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G122
  17. 山西省文水县“文水鈲子”的民俗主体与民俗传承调查研究,K892.4
  18. 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特性及其在火炮反后坐中的应用研究,TB535.1
  19.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现状与前景刍议,J212
  20. 装饰绘画的传统情节,J219
  21. 威风锣鼓及其民俗学考察,J632.5

中图分类: > 艺术 > 舞蹈 > 中国舞蹈、舞剧 > 各种舞蹈 > 民间舞蹈、民族舞蹈 > 民间舞蹈 > 秧歌舞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