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先秦诸子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作 者: 路懿菡
导 师: 赵玉宝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先秦诸子 历史哲学思想 天命 天道
分类号: K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世界,经历了从“王官之学”向“诸子之学”的转变,前轴心期所酝酿的哲学观念经由先秦诸子的阐发而完成了从“集体思想”向“精英思想”的蜕变,后经由国家意识形态的干预而逐渐完成了其“经典化”的过程。而以儒、墨、道、法、阴阳各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共同缔造了古代中国的“思想史高原”。变乱的历史进程在不同的思想运演中产生不同的投影,业已逝去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思维中被唤回、被重现。围绕着历史进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历史发展的规律及模式等诸命题,先秦诸子展开了不同的论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哲学思想。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儒、墨、道、法、阴阳五家的历史哲学思想,同时着力分析了前诸子时代思想观念演进的脉络,考察了诸子历史哲学思想的产生背景,试图以此展现先秦时期历史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即导言、正文和结语。导言主要是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思路,回顾了本选题的研究概况。第一章为诸子历史哲学思想的产生背景,着重分析了春秋末期以来天命信仰的转变所导致的天道观念的出现和天命观念的转变。正惟如此,“道”的抽象成为可能,人道理性方得以觉醒,而此两者的实现正是诸子历史哲学思想得以形成及展开的起点。第二章为儒家历史哲学思想,分别阐释了孔、孟、荀的历史哲学思想。揭示了三者在人道价值、天人之辨及历史的演进模式上所显示出的不同的致思倾向。第三章为道家历史哲学思想,力图揭示道家将人类历史进程视为“道”的思辨和展开过程,分析了《老子》之“道”同庄子之“道”的内在差异及由此所导致的两者对于人类自身存在境域的不同理解和救赎之道。第四章为法家历史哲学思想,着重阐发了韩非的哲学观,分析了法家的历史变易观及其与儒、道两家的不同。第五章为阴阳家历史哲学思想,分析了阴阳家的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所包含的“关联性思维”,阐释了邹衍的“五德终始”的历史哲学思想。第六章墨家历史哲学思想分析了墨子视阈中的“天志”与“非命”及其所构建的以“兼爱”与“尚同”为旨归的理想社会图景。结语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历史哲学思想中所包含的主要命题及其在先秦思想史上的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导言  9-13
第一章 诸子历史哲学思想的产生背景  13-18
  一、天命信仰的转变  13-16
    (一) “天道”观念的出现  14-15
    (二) “天命”观念的转变  15-16
  二、人道理性的觉醒  16-18
第二章 儒家历史哲学思想  18-31
  一、儒家历史哲学思想概述  18
  二、孔子的历史哲学思想  18-21
    (一) “仁”:人道价值的确立  18-19
    (二) “运命之天”与“道德之天”  19-20
    (三) “常”与“变”:历史演进中的因循损益  20-21
  三、孟子的历史哲学思想  21-27
    (一) 性善说:“仁”的存在依据  21-24
    (二) “超越之天”与“道德之天”  24-25
    (三) “一治一乱”:道德史观的确立  25-27
  四、荀子的历史哲学思想  27-31
    (一) 化性起伪:“礼者,人道之极也”  27-28
    (二) “自然之天”  28-29
    (三) 历史发展中的变道与常道  29-31
第三章 道家历史哲学思想  31-43
  一、道家历史哲学思想概述  31
  二、《老子》的历史哲学思想  31-36
    (一) 历史生成之“道”  31-32
    (二) 历史演进之“道”  32-35
    (三) 人的存在  35-36
  三、庄子的历史哲学思想  36-43
    (一) 庄子之“道”  36-40
    (二) “时”、“时势”、“命”  40-43
第四章 法家历史哲学思想  43-51
  一、法家历史哲学思想概述  43
  二、韩非的哲学观  43-47
    (一)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43-45
    (二) 韩非的“道”论  45-46
    (三) 韩非的“理”论  46-47
  三、法家的历史变易观  47-51
第五章 阴阳家历史哲学思想  51-56
  一、阴阳家历史哲学思想概述  51
  二、“天人感应”思想  51-53
  三、“五德终始“的历史观念  53-56
第六章 墨家历史哲学思想  56-60
  一、墨家历史哲学思想概述  56
  二、“天志”与“非命”:墨子视阈中的“天”与“命”  56-58
  三、“兼爱”与“尚同”:理想的历史图景  58-60
结语  60-61
参考文献  61-65
后记  65

相似论文

  1. 《尚书》德政思想及其文学表述,I206.2
  2. 荀子天人观的伦理意蕴,B222.6
  3. 高中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教学初探,G633.3
  4. 胡宏哲学思想析要,B244.99
  5. 《国语》中的天道观-从敬神、修德、保民的视角思考,K225
  6. 天道礼法文化哲学研究,D909.1
  7. 《今文尚书》“天命”观研究,B234.99
  8. “三言二拍”发迹变泰作品研究,I207.41
  9.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研究,D092
  10. 《黄老帛书》哲学思想探析,B223.1
  11. 《中庸》哲学思想研究,B222
  12. 先秦时期君臣观研究,K232
  13. 刘节史学研究,K092
  14. 先秦中原文化区域诸子百家的国家权力观,D092
  15. 《尚书》德治思想研究,I206.2
  16. 传播学中国化研究的新探索,G206
  17. 先秦诸子引《诗》研究,I206.2
  18. 钱穆庄子学研究,B25
  19. 真德秀《孟子集编》思想研究,B244.4
  20.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研究,I206.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史学理论 > 史学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