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任鸿隽科学体制思想研究

作 者: 唐锡南
导 师: 武吉庆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任鸿隽 科学研究体制化 力行研究 中国科学社
分类号: K2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探索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任鸿隽由一个激进的民主革命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科学救国论”者。在他看来,“科学是立国的根本”,国力之盛衰、政治之兴废及人心之振靡,无不与科学的进步息息相关。他的“科学救国”涵盖着建国和兴国之意,因而也就成为其终身不愿放弃的事业。在取得民族革命胜利后,他仍建言政府“要把科学当作国策”。这种以发展科学来挽救国运的思想,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切实际的,甚而是被冷落和批判的,但从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和思想启蒙的角度来看,仍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科学救国”理想的驱动下,任鸿隽一生都在思索和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怎样在中国发展科学?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中,接受过现代科学训练和熏陶的他深知,在科学基础甚为薄弱的中国,如果疏于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一切宏愿都将流于空想。为了把国内有限的科学研究资源组织起来,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保障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他立足本土,参鉴西方,创立学会和研究所;兼顾科学自身发展规律和中国具体国情,倡导注重纯粹科学研究和优先发展地方性科学,对科学研究机制的体系化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任鸿隽的应用与纯粹科学并重、地方性与世界性科学兼顾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具有振聋发聩的号召力量,颇值得今人深思和借鉴。他对科学研究机制等问题的独到思考,也体现了其科学精神与爱国精神的高度统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6
绪论  6-16
  一、学术和现实意义  6-9
  二、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  9-13
  三、本文的主要资料来源、研究方法  13-16
任鸿隽关于科学研究的思想  16-47
  第一章 任鸿隽关于科学研究的思想  16-32
    第一节 力行研究论  16-19
    第二节 应用科学与纯粹科学研究并重  19-26
    第三节 地方性与世界性科学研究兼顾  26-32
  第二章 科学研究体制化的努力  32-47
    第一节 培养科学人才与建立科研组织孰先孰后的认识  32-37
    第二节 创建科学社与科学体制化的早期探索  37-43
    第三节 论科学自主性  43-47
结语  47-48
参考文献  48-51

相似论文

  1. 任鸿隽科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G40
  2. 任鸿隽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3. 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4. 任鸿隽科学思想研究,N092
  5. 中华学艺社研究,C092
  6. 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研究,N092
  7. 任鸿隽科学思想述论,N092
  8. 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研究,G322.9
  9.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K25
  10.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G529
  11.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G322.9
  12. 留美学生对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1914-1949),G322
  13. 民国初期山东流民问题研究,K258
  14. 民国四川风俗调查与风俗改良运动述论,K258
  15. 民国时期四川军人监狱研究(1939-1949),K258
  16. 刘文辉治理西康的实践及其思想评述,K258
  17.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工立国”之争的现代意义的探讨,K258
  18. 辽河流域堤坝建设研究(1912~1931),K258
  19. 奉天省水稻公司研究(1912-1931),K258
  20. 民国时期宁波集市研究,K258
  21. 民国时期河南地区自然灾害与社会应对研究,K258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