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华学艺社研究

作 者: 欧阳亮
导 师: 房鑫亮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关键词: 出版事业 商务印书馆 事务所 总干事 文学和社会 郭沫若研究 中国科学社 数学史研究 中国知识界 学术研究
分类号: C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318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华学艺社是民国期间极为重要的学术社团,其成员遍布文、史、哲、理、工、医、农、兵、教育、艺术等学科,在学术研究、教育、出版等方面影响巨大,与中国科学社并为当时中国两大综合性学术社团。中华学艺社秉承“研究真理、昌明学术、交换智识”的宗旨,对当时中国的科研、教育、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是,解放后五十多年来,中华学艺社却一直没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迄今为止,只有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郭沫若研究专家邓牛顿写过一篇《郭沫若与“中华学艺社”》的短文,关于中华学艺社的成立解散经过、经营的事业、所作贡献等至今缺乏研究。因此作者希望能够填补这个空白,唤起学界对于这一重要团体的注意。 论文共分四部分:中华学艺社之历程、中华学艺社之教育事业、中华学艺社之出版事业、中华学艺社之科学研究。 1 中华学艺社之历程 中华学艺社成立于1916年,初名丙辰学社,创始社员47人,社址设在东京小石川原町。1918年因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定《中日军事协定》而引发大规模抗议风潮,大批留学生回国,丙辰学社遂陷于停顿。 1920在郑贞文等人的联络下,丙辰学社再聚人心,恢复活动,相继成立上海、北京、东京、京都事务所,实行干事制度。1922年6月22日,新社章由社员投票通过,决议改名为“中华学艺社”,在上海建立总事务所,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日本东西京建立地方事务所。郑贞文、周昌寿当选为首届正副总干事。 此后的15年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中华学艺社在此期间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社员逐步增加,各地事务所相继成立。在教育方面,相继创办了学艺大学、南京学艺中学;在出版方面,除定期出版《学艺》杂志、《中华学艺社报》之外,还与当时上海各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一系列的丛书,如《学艺丛书》、《学艺汇刊》、《辑印古书》等等。 七七事变之后,抗战军兴,社员星散,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东南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学艺社也陷于停顿,胜利后虽欲重振,但社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学艺社不得不于1958年8月宣布解散。 2中华学艺社之教育事业 中华学艺社成员以留东学生为主,是当时中国知识界一支重要的建设力量。1924年,王兆荣、何裕龄向总社提出创办学艺大学的建议,在总事务所第二次干事会议上获全体赞成通过,并立即组成筹办学艺大学委员会和募捐委员会,以王兆荣为筹办委员会委员长,共组织了42支募捐队向国内外广泛募捐。1925年3月,学艺大学董事会成立,选举郑贞文为董事长,王兆荣为校长,并决定先设法科预科(内设法律和政治经济两系)及文科专门部(内设文学和社会学两系),招考资格有两点特殊规定:其一,学生不得置身任何党籍及参加一切政治或社会活动;其二,不招女生。 1925年9月学艺大学在上海静安寺路320号的一座公馆里开学,因为有种种限制,学生只有30来人,先生却是上海极为有名的:法科主任范寿康,文科主任郭沫若,语言学教师方光熹,德文教师常云嵋,社会学教师李剑华,数学教师何鲁,国文教师曾琦。 但首期捐款只支撑了两个月,教师之间也因政见不同而产生了矛盾。一年后,学艺大学不得不宣布暂停。 3中华学艺社之出版事业 出版是中华学艺社最重要的事业,其出版物分期刊与丛书两种,《学艺》和《辑印古书》各为其代表。 《学艺》杂志创刊于1917年4月,1958年4月停刊。可以说,《学艺》杂志与中华学艺社是同始共终的。编辑和出版《学艺》杂志是学艺社最重要的社务。同时因为该杂志是免费派送给社友的,所以它也是社友们联系感情的重要纽带。 《辑印古书》是中华学艺社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的结晶。中华学艺社社员马宗荣在日本攻读图书馆学,对日本各公私图书馆所藏汉籍作了深入调查,乃建议中华学艺社仿日本惯例出资影印。于是中华学艺社总干事郑贞文与商务印书馆元老张元济赴日访书,以中华学艺社名义向各图书馆商借影印。郑、张在日本访书一个半月,归国后视国内藏书状况开出书单,由马宗荣在日本安排借书影印事谊,共得书49种,都是国内已经失传或藏而不全的珍品。 4中华学艺社之学术研究 中华学艺社人才济济,涉及的学科也非常多,本章以《学艺》杂志为中心,选定周昌寿、郑贞文、陈承泽、李俨、钱宝琼五人,从物理学、化学、语言学、史学研究四个方面介绍分析了学艺社的学术研究概况。 周昌寿、郑贞文是我国自然科学界向国外学习的代表。他们致力于向国内介绍国外最新科研成果,不断将新知识编进教科书使之在中国普及,并且努力使之中国化。 陈承泽是应用国外科学手段来研究中国学问的代表。他利用国外的语言学成果来研究中国文言语法,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 李俨、钱宝琼则是挖掘、弘扬中国文化的代表。他们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全文目录


第一章 中华学艺社之历程  10-23
第二章 中华学艺社之教育事业  23-34
第三章 中华学艺社之出版事业  34-48
  第一节 《学艺》杂志及学艺丛书、学艺汇刊  34-39
  第二节 辑印古书  39-48
第四章 中华学艺社之学术研究——以《学艺》杂志为中心  48-60
参考文献  60

相似论文

  1. 《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K092
  2.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档案学术研究述评(1979-2010年),G279.27
  3. 清初学人潘耒述论,K092
  4. 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伦理学术研究的现状与思考,G210
  5. 三国蜀汉文学研究,I206.2
  6. 中国新闻教育学术研究的嬗变(1918—2010),G210-4
  7. 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探究,K263
  8. 从高校教师培训到高校教师发展,G645.1
  9. 国内高校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之效度分析,G644
  10. 文整会修缮个案研究,TU-87
  11. 长江流域书院的学术研究,C092
  12. 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K261
  13. 基于数学史的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分析和探索,G633.6
  14. 任鸿隽科学体制思想研究,K258
  15. 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研究,G322.9
  16.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G529
  17. 留美学生对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影响(1914-1949),G322
  18.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G322.9
  19. 事务所规模、事务所任期与大股东资金占用,F233;F224
  20. 注册会计师民事责任制度运行有效机制研究,F233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 社会科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