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

作 者: 赵峰
导 师: 张文辉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柴松 油松 生殖生态学 比较分析
分类号: Q9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 f. shekannesis)为研究对象,以生存条件相似的黄龙林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对照,通过样地调查,系统研究了柴松与油松在地理分布关系、基本生物学特征以及不同生境条件下两者在结实特性、生殖年龄、生殖力表和幼苗更新等方面的特征,阐明了柴松与油松的种群生殖生态学差异,为保护和管理现有柴松天然林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柴松胸径生长盛期在6~22年,高度速生期在6~18年,材积生长盛期在高、径生长盛期之后,一般从18年开始能维持到40年;油松的胸径生长盛期在5~20年内,高生长盛期在5~25年,材积生长盛期一般在25年后出现,一直能维持到35年。2.球果在树冠上的分布格局比较研究显示,油松种群球果在树冠各个方向的分布较柴松种群均匀,柴松种群树冠上层的球果数均明显多于下层,而油松种群树冠下层的球果数均明显多于上层;柴松种群单株球果量、单株种子量和样地产量均大于油松种群,柴松种群生殖能力明显强于油松种群。3.种群生殖年龄比较研究表明,柴松种群的最小生殖年龄(Armin)、最大生殖年龄(Armax)、平均生殖年龄( Ar )和周限生殖年龄(Apc)的值均大于油松种群;种群生殖年龄结构比较研究显示,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年龄结构基本均为增长型,即中幼龄生殖个体较多,老龄生殖个体缺乏。4.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活史不同阶段的生殖力比较研究表明:相比于油松,柴松产种量大,生殖潜能高,但通过环境筛选后柴松与油松实际可更新幼苗非常少。种群产生1年生幼苗的生殖力参数显示,柴松北坡亚种群呈缓慢下降状态(内禀增长率为-0.016),柴松西坡亚种群生殖适合度最高;而油松种群中,只有北坡亚种群呈增长状态(内禀增长率为0.003),其它亚种群均呈下降状态。总体而言,柴松种群处于缓慢增长状态,而油松种群处于下降状态。人为干扰强度、土壤水分含量、土壤pH值和腐殖质层厚度是影响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5.天然条件下,柴松从种子到幼苗转化率(0.173%)低于油松从种子到幼苗转化率(0.465%);但是,柴松萌芽成苗后死亡率低于油松,并且柴松幼苗生长状况好于同龄油松个体;柴松幼苗在光照条件适中的东坡生境中更新最为良好,对于油松,北坡生境是最适合其幼苗生长的环境。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19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2
  1.2 植物种群生殖生态学研究现状  12-15
    1.2.1 生殖物候  12-13
    1.2.2 生殖年龄  13
    1.2.3 生殖构件与生殖产量  13-14
    1.2.4 种群更新  14-15
  1.3 柴松油松生殖生态研究现状  15-16
    1.3.1 油松生殖生态学研究现状  15
    1.3.2 柴松研究现状  15-16
  1.4 柴松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17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7-18
    1.5.1 柴松与油松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  17
    1.5.2 柴松与油松结实特性比较研究  17
    1.5.3 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年龄及其结构比较研究  17
    1.5.4 柴松与油松生殖力表比较研究  17
    1.5.5 柴松与油松实验室条件下发芽试验比较研究  17
    1.5.6 柴松与油松种群天然更新与幼苗发育比较研究  17-18
  1.6 研究的方案技术路线  18
  1.7 关键技术问题  18-19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与样地调查  19-24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19-20
  2.2 样地调查  20-23
    2.2.1 样地设置与基本调查  20
    2.2.2 不同生境亚种群命名  20-21
    2.2.3 球果结实量调查与产量统计  21-23
  2.3 数据处理  23-24
第三章 柴松与油松地理分布与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24-33
  3.1 研究方法  24-26
    3.1.1 柴松地理分布区标绘  24
    3.1.2 生殖物候观察  24-25
    3.1.3 个体生长发育规律  25-26
  3.2 柴松地理分布及其与油松的关系  26-27
  3.3 柴松与油松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27-28
    3.3.1 柴松与油松形态学特性比较  27
    3.3.2 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物候比较  27-28
  3.4 柴松与油松个体生长过程及规律比较  28-32
    3.4.1 柴松个体生长过程及规律  28-30
    3.4.2 油松个体生长过程及规律  30-32
    3.4.3 柴松与油松个体生长过程比较  32
  3.5 小结  32-33
第四章 柴松与油松结实特性比较研究  33-41
  4.1 研究方法  33
  4.2 球果在树冠上的分布格局比较  33-36
    4.2.1 不同生境柴松与油松亚种群球果空间分布格局比较  34-35
    4.2.2 柴松种群(总和)与油松种群(总和)球果空间分布格局比较  35-36
  4.3 不同生境柴松与油松单株及样地产量比较  36-39
  4.4 柴松与油松球果形态特征比较  39-40
  4.5 柴松与油松种子特征比较  40
  4.6 小结  40-41
第五章 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年龄及其结构比较研究  41-46
  5.1 研究方法  41-42
  5.2 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年龄比较  42-43
    5.2.1 不同生境柴松与油松亚种群生殖年龄比较  42
    5.2.2 柴松种群(总和)与油松种群(总和)生殖年龄比较  42-43
  5.3 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年龄结构比较  43-45
    5.3.1 不同生境柴松与油松亚种群生殖年龄结构比较  43-44
    5.3.2 柴松种群(总和)与油松种群(总和)生殖年龄结构比较  44-45
  5.4 小结  45-46
第六章 柴松与油松种群生殖力表比较研究  46-65
  6.1 研究方法  46-48
    6.1.1 标准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编制  46
    6.1.2 生殖力表的编制  46-47
    6.1.3 环境因子测定与分析  47-48
  6.2 柴松与油松种群生命表与存活曲线比较  48-50
    6.2.1 柴松种群(总和)与油松种群(总和)标准生命表比较  48-50
    6.2.2 柴松与油松种群存活曲线比较  50
  6.3 柴松与油松种群产生种子的生殖力表比较  50-56
    6.3.1 不同生境柴松与油松亚种群产生种子的生殖力表比较  50-54
    6.3.2 柴松种群(总和)与油松种群(总和)产生种子的生殖力表比较  54-56
  6.4 柴松与油松种群产生1 年生幼苗的生殖力表比较  56-63
    6.4.1 不同生境柴松与油松种群产生1 年生幼苗的生殖力表比较  56-61
    6.4.2 柴松种群(总和)与油松种群(总和)产生1 年生幼苗的生殖力表比较  61-63
  6.5 环境因子对种群生殖力的影响  63-64
  6.6 小结  64-65
第七章 柴松与油松种子实验室条件下的萌发特性比较研究  65-72
  7.1 研究方法  65-66
    7.1.1 实验材料  65
    7.1.2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65
    7.1.3 种子生活力测定  65
    7.1.4 种子发芽率的测定  65-66
    7.1.5 不同温度与不同土壤水分梯度发芽试验  66
  7.2 柴松与油松种子的空瘪率比较  66-67
  7.3 柴松与油松种子的千粒重比较  67
  7.4 柴松与油松种子活力比较  67
  7.5 柴松与油松种子的发芽率比较  67-68
  7.6 比较不同温度与土壤水分含量对柴松与油松种子发芽的影响  68-71
    7.6.1 比较不同温度对柴松与油松种子发芽的影响  68-69
    7.6.2 比较不同土壤含水率对柴松与油松种子发芽的影响  69-71
  7.7 小结  71-72
第八章 柴松与油松种群更新与幼苗发育比较研究  72-80
  8.1 研究方法  72-73
  8.2 天然条件下柴松与油松种子萌发与幼苗定居比较  73-74
    8.2.1 天然条件下不同生境柴松与油松种子的萌发与幼苗定居比较  73
    8.2.2 天然条件下柴松种群(总和)与油松种群(总和)种子的萌发与幼苗定居比较  73-74
    8.2.3 环境条件对柴松种子天然发芽率的影响  74
  8.3 柴松与油松各亚种群中1~10 年生个体数量比较  74-77
  8.4 柴松与油松各亚种群中1~10 年生个体生长特征比较  77-78
  8.5 小结  78-80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80-83
  9.1 结论  80-81
  9.2 创新点  81
  9.3 讨论  81
  9.4 对于柴松种群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81-83
    9.4.1 以就地保护为主,通过营林措施促进种群生殖,为种群扩展奠定基础  81-82
    9.4.2 严格控制人为破坏  82
    9.4.3 积极采种育苗,扩大人工种群  82-83
参考文献  83-86
作者简介  86-87
致谢  87

相似论文

  1. 武汉市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实施效果指标体系研究,F249.27
  2. 高中专家教师、经验教师和职初教师的KCS个案研究,G635.1
  3. 太原东山油松人工林数量特征与生物多样性研究,S791.254
  4. 16届男子篮球世锦赛亚洲球队技术运用情况的比较研究,G841
  5. 马来西亚董教总版初中《华文》与人教版初中《语文》范文系统的比较研究,G633.3
  6. 历史高考新课标卷与全国Ⅱ卷比较研究,G633.51
  7. 油松毛虫受白僵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及菌制剂的研究,S769
  8. 民事执行权制约机制比较研究,D915.2
  9. 石家庄市户外运动服装市场分析与策略研究,F274;F224
  10. 论执行承担,D925.1
  11. 电视剧《三国演义》与《三国》的比较研究,J905
  12. 中韩小学英语教材内容比较研究,G623.31
  13. 受贿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D924.392
  14. 高效LED筒灯配光、散热一体化设计及能效评价,TN312.8
  15. 成渝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F426.63
  16.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革对定价效率的影响分析,F832.51
  17. 金融危机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F224
  18. 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监管研究,F832.1
  19. 城市环境色彩规划设计方法研究,TU115
  20. 北京市污水处理设施投融资模式研究,TU992.3
  21.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政策探析,F326.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