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完善

作 者: 骆盛智
导 师: 张林鸿
学 校: 贵州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生产者责任延伸 法律制度 完善 主体 基本原则
分类号: D922.6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作为一项全新的废弃物管理制度,是一项环境保护战略。其在防治废弃物污染的作用是明显的。国外已经将该制度很好的付诸于立法和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该制度是实现和保障清洁生产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并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其中的第15条就明确地规定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对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建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促进。我国要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践成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尽快地完善我国的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达到循环利用资源和合理处置废弃物的目的,有效保护我国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是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概述。首先,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在欧美等国定义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情阐述了本人的观点;其次,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主要理论基础——循环经济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环境权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分析;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里,其主体要素和责任分配的界定是十分重要的,本部分最后论述了生产者、消费者、销售者和政府这四个主体的责任制度。第二部分是对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实践的探讨。通过国外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成功实践,主要针对瑞典、德国、美国和日本的成功实践探究:结合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实施的现状以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我国存在的问题的论述,分析了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落后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完善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想。本部分在对完善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后,结合我国实际对完善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予以构想,主要从完善相关制度、配套制度方面展开阐述。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7
前言  7-11
第一章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概述  11-22
  第一节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起源和内涵  11-15
    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起源  11-13
    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  13-15
  第二节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理论基础  15-19
    一、循环经济理论  15-16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  16-17
    三、环境权理论  17-18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8-19
  第三节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主体要素及其责任分配  19-22
    一、生产者  19-20
    二、消费者  20-21
    三、销售者  21
    四、政府  21-22
第二章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实践及在我国存在的问题分析  22-32
  第一节 国外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实践  22-26
    一、瑞典  22-23
    二、德国  23-24
    三、美国  24-26
    四、日本  26
  第二节 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6-30
    一、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实施现状  27-28
    二、我国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28-30
  第三节 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落后原因分析  30-32
    一、社会公众和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认识  30
    二、缺乏雄厚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支撑  30-31
    三、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规定不全面、不完善  31
    四、缺乏刚性约束的的法规和执行机制  31-32
第三章 完善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想  32-43
  第一节 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32-34
    一、环境保护与可续发展、利用协调发展原则  32-33
    二、公众参与原则  33-34
    三、环境信息公开原则  34
  第二节 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相关的法律制度  34-38
    一、完善环境税收制度  35-36
    二、建立环境押金制度  36-37
    三、完善主体责任制度  37-38
  第三节 健全其他配套制度  38-43
    一、构建固体废弃物回收体系  38-40
    二、建立生产者责任组织  40-41
    三、建立绿色采购制度  41-43
结语  43-44
致谢  44-45
主要参考文献  45-48
附录  48-49

相似论文

  1.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2.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4. 论我国环境污染预防中的公众参与制度,X321
  5.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6. 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D630
  7.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8.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9. 我国环境行政指导法律问题研究,D922.68
  10.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922.68
  11. 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研究,B82-057
  12.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滞问题研究,D630
  13.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632.1
  14.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5.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16.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研究,D630
  17.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18. 加快构建我国石油储备法律体系,D922.67
  19. 主体功能区管理环境法问题研究,D922.68
  20.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21. 新时期我国工人主体性发展研究,D663.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 环境保护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