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调解制度的完善到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作 者: 韩毅
导 师: 何力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法院附设ADR调解 诉调对接
分类号: D9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深入,诉讼激增、司法资源压力过重、司法成本过高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司法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我国的调解制度也显示出疲态,难以适应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本文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出发,提出法院附设ADR的定义,即作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一种形式,又称为“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司法ADR”等,是附设在法院内部的一种诉讼外但又与诉讼程序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处于通过当事人之间私下对话解决和通过诉讼程序以判决的形式利用公权力解决中间地位的解决方法。通过对发源地美国及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其他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各自所采取的法院附设ADR的模式及流程分析,剖析法院附设ADR机构具有以下功能优势:第一,快速、高效、全面地解决纠纷,这是法院附设ADR的首要功能。第二,分流法院案件,优化司法资源。大量的案件免于诉讼程序的繁琐和冗长而通过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使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合理而优的利用。我国的国情、文化传统、司法体制等与西方有着重要区别,国外的法院附设ADR制度是否能为我国所借鉴?接下来,从必要性和正当性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我国现行调解制度发展过程的回顾及制度设计的介绍,分析我国现行调解制度的特征,剖析我国现行调解制度的四大弊端:规范设置缺少可操作性、法院调解的定位存在偏差、调解程序职权主义倾向明显、调解的基本原则规定要求过高,调解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法院附设ADR调解契合“以和为贵”的民族心理与厌诉的民族传统、调解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及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有利于优化司法资源、拓展司法功能、调解是缔造和谐秩序的客观要求,是法院附设ADR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可见,法院附设ADR在我国完全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能契合本土法治资源,既具必要性,也具正当性,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与土壤。通过对在我国的江苏、山东、上海等局部地区已经出现的法院附设ADR制度的介绍,剖析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制度构架下找不到相应支点、将调解的功能过分渲染、各地的探索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分散性。鉴于此,笔者提出了构建我国法院附设ADR制度的建议:第一、完善立法,制定《调解法》;第二、确立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的理念;第三、实行案件分流制度;第四、设置中立评估体系;第五、通过完善诉调对接机制,赋予ADR机构有限度的司法裁判权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引言  10-12
第一章 法院附设 ADR制度的概念及在各国的实践  12-24
  第一节 法院附设 ADR制度的概念及历史渊源  12-14
    一、ADR纠纷解决方式的概念  12
    二、法院附设 ADR制度的概念  12-13
    三、法院附设 ADR制度的历史渊源  13-14
  第二节 各国(地区)法院附设 ADR制度的运行概况  14-20
    一、美国  14-15
    二、英国  15-17
    三、法国  17-18
    四、德国  18-19
    五、日本  19-20
    六、中国台湾  20
  第三节 国外法院附设 ADR的内在制度特征  20-24
    一、ADR纠纷解决方式的价值  20-21
      (一) ADR的共同性特征  20-21
      (二) ADR的价值功能  21
    二、法院附设 ADR纠纷解决方式的特征  21-24
      (一) 从纠纷解决的主体上看,法院附设ADR兼具一定的司法性  22
      (二) 从纠纷解决的过程看,法院附设ADR合意性特征突出,同时兼带内在强制性  22-23
      (三) 从程序的运作上看,法院附设 ADR简易灵活的特征明显  23
      (四) 从程序的地位上看,法院附设 ADR具有替代和附属的特征  23-24
第二章 我国建立法院附设 ADR制度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24-37
  第一节 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24-31
    一、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概述  24-27
      (一) 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特征  25
      (二)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历史擅变  25-27
    二、对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评析  27-29
      (一) 规范设置上欠具体,缺少可操作性  27-28
      (二) 法院调解的定位存在偏差  28
      (三) 调解程序职权主义倾向明显  28-29
      (四) 调解的基本原则规定要求过高  29
    三、现行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设立法院附设 ADR  29-31
  第二节 我国构建法院附设 ADR制度的正当性基础  31-37
    一、调解暗合中华文化的内在品质  31-33
      (一) 调解契合“以和为贵”的民族心理与厌诉的民族传统  31-32
      (二) 调解是我国的历史传统  32-33
    二、调解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33-34
      (一) 调解符合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要求  33
      (二) 调解符合当事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33-34
    三、调解有利于优化司法资源、拓展司法功能  34-35
    四、调解是缔造和谐秩序的客观要求  35-37
      (一) 诉讼裁判有其固有缺陷  35
      (二) 调解缔造和谐的独特价值  35-37
第三章 我国法院附设 ADR制度理性构建  37-54
  第一节 法院附设 ADR在我国的萌芽与局部实践  37-42
    一、我国法院附设 ADR在局部萌生的背景  37-38
    二、我国法院附设 ADR在局部地区的具体实践  38-42
      (一) 江苏省法院系统  38-39
      (二) 山东省法院系统  39-40
      (三) 上海市法院系统  40-42
  第二节 法院附设 ADR在当前实践中的问题  42-45
    一、在现有制度构架下找不到相应支点  42
    二、将调解的功能过分渲染,调解至上的旧观念在局部出现复辟  42-43
    三、各地的探索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分散性  43-45
      (一) 各地实践探索的深度和广度各异  43-44
      (二) 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操作人员大相径庭  44
      (三) 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程序设置繁多  44
      (四) 在审法官的中立地位各有不同  44-45
  第三节 我国法院附设 ADR制度的构建  45-54
    一、完善立法,制定《调解法》  45-46
    二、在全社会确立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的理念  46-48
    三、区分案由与案情,建立案件分流制度  48-49
    四、设置中立评估体系  49-50
      (一) 中立评估程序的概念  49
      (二) 中立者的运作模式及我国的选择  49-50
    五、通过完善诉调对接机制,赋予 ADR机构有限度的司法裁判权  50-54
      (一) 建立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的因由  50-51
      (二) 诉调对接的内涵界定  51-52
      (三) 诉调对接制度的具体完善  52-54
注释  54-58
参考文献  58-62
后记  62-63

相似论文

  1. 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925.14
  2. “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926
  3.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925.1
  4. 关于定西法院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的调研报告,D926.22
  5. 委托调解研究,D926.2
  6. 中国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926.2
  7. 证券纠纷ADR的比较研究,D915.7
  8. 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研究,D926
  9. 论我国证券内幕交易民事赔偿制度的完善,D923;D925.1
  10. 论中国商事调解,D997.4
  11. 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925
  12. 诉讼与调解相衔接的制度化研究,D926
  13. 我国行政救济中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之重塑,D925.3
  14. 人民调解制度研究,D926
  15. 论民事诉讼调解,D925.1
  16.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D926.2
  17. 法院附设ADR制度研究,D916.2
  18. “诉调对接”机制研究,D926
  19.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整合完善研究,D925.14
  20. 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926.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