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周易》古经中的歌谣研究

作 者: 陆薇
导 师: 于春海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歌谣 取象思维 整体思维 意象
分类号: B2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周易》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典籍,居儒家六经之首,它的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在整个东亚文化圈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历代的学者们对其内涵的诠释和阐发可谓是五花八门,派系众多。20世纪初期,对其的研究开始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诠释,将背景置于整个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之下,其中最富有开创意义的就是对《周易》古经中的歌谣进行了整理发掘。《周易》古经中的歌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一环,曾引起文学家们的热切关注。自20世纪20年代起,郭沫若、李静池、高亨等前辈学者开始从诗学角度对《周易》进行探索。20世纪80年代末期,傅道彬等在前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以全卦为单位对《周易》古歌进行解读的理论。这些研究开拓了《周易》研究的新领域,对先秦诗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周易》之前,已有更为古老的原始歌谣存在。这些歌谣多为简短的韵语,一般出现在巫术仪式中,带有神秘的原始宗教意味,更有一部分本身就是图腾颂歌。发展到《周易》阶段,它的古经虽然行文简朴,但是颇有规律,有的则间用韵语,尽管有时它们会被隐藏与分散在古经之中,但是稍加整理就会使这些歌谣的原本面貌清晰的呈现出来。《周易》古经中的歌谣,已经具备了当时歌谣应有的一般语言特性和艺术表现手法。它成书于西周初期,最初是作为一部卜筮之书而存在的,它用事例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而表示吉凶,反映出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说的是事,讲的是理,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周易》古经中出现了很多反映爱情、战争等等方面的歌谣;歌谣中运用了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的出现就对其后出现的《诗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周易·系辞下》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易》古经中的歌谣运用了取像思维和整体思维,而在其中随处可见的“象”直接导致了我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的概念“意象”的产生。研究《周易》古经中的歌谣不但可以使我们在研究中窥见到原始诗歌的某些特征和殷周时期诗歌风貌、艺术手法,而且又由此而能寻找到它对《诗经》影响的蛛丝马迹,从而对《诗经》中较为成熟的诗歌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对研究我国诗歌的起源或有所启迪。本文旨在从《周易》古经入手,从文学的角度对其整理,提取出一定数量的歌谣,并且按照歌谣的表现内容、语言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16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
  1.2 研究现状  11-15
    1.2.1 《周易》年代研究  11-13
    1.2.2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13-15
  1.3 研究方法  15-16
第二章 《周易》古经中歌谣的内容与形式  16-31
  2.1 《周易》古经中的歌谣  16-21
  2.2 歌谣反映的上古生活  21-27
    2.2.1 反映爱情、婚姻的歌谣  21-23
    2.2.2 反映战争的歌谣  23-25
    2.2.3 反映商旅生活的歌谣  25-26
    2.2.4 其他方面  26-27
  2.3 歌谣的主要形式  27-31
    2.3.1 二言歌谣  27
    2.3.2 三言歌谣  27-28
    2.3.3 四言歌谣  28-29
    2.3.4 杂言歌谣  29-31
第三章 《周易》古经中歌谣运用的思维方式  31-36
  3.1 取象思维  31-33
  3.2 整体思维  33-34
  3.3 思维特点  34-36
    3.3.1 直观性  34
    3.3.2 辩证性  34-35
    3.3.3 变易性  35-36
第四章 《周易》古经中歌谣的文学意义  36-46
  4.1 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奠定  36-39
    4.1.1 赋  36-37
    4.1.2 比兴  37-39
  4.2 寓言、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当形  39-41
    4.2.1 寓言  39-40
    4.2.2 散文  40-41
    4.2.3 小说  41
  4.3 意象的产生  41-45
    4.3.1 易象  42-43
    4.3.2 意象  43-45
  4.4 语言艺术特色  45-46
    4.4.1 诗句短促  45
    4.4.2 韵律和谐  45-46
第五章 结语  46-48
参考文献  48-51
致谢  51

相似论文

  1. 吉林市城市意象解析,TU984
  2. 莲意象与中小学语文教学,G623.2
  3. 高中生身体意象的认知干预研究,B842.1
  4. 大众传媒对女性身体意象的影响,B842.3
  5. 父亲意象人格面具结构的实证研究与心理分析,B844.6
  6. 审视传统武术中的古典美学元素,G852
  7. 杰克·伦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I712.074
  8. 矗立的“象”—萧红、张爱玲小说意象比较研究,I207.42
  9.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10. 因子分析在豆浆机感性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B472
  11. 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之传统意象的建构及其呈现,TU-0
  12. 恩施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研究,TU986
  13. 城市步行街景观特色分级指标体系研究,TU984.18
  14. 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H319
  15. 从概念整合角度看中国古典诗词及典故的口译问题,H315.9
  16. 面向虚拟展示的室内三维场景快速构建与优化技术研究,TP391.41
  17. 基于Web的产品造型意象信息库系统及其应用,TP311.52
  18. 家电仿生设计的创新研究,TB472
  19. 意象绘画研究,J205
  20. 当代写意人物画意象特征的传承与创新,J212
  21. 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H146.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诸子前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