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丹参质量与土壤无机元素的相关性初步研究

作 者: 张琦
导 师: 严铸云
学 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专 业: 生药学
关键词: 丹参 土壤无机元素 药材无机元素 丹参酮ⅡA 丹酚酸B
分类号: R2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hiorrhiza Bunge干燥根及根茎,是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等的病症。丹参具有多道地性,河南、四川和山东为其传统道地产区。相关文献报道不同产地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差异较大,且野生的作用比栽培的好,但目前没有系统的研究提出呈现差异的原因。中药品质的形成是植物遗传和环境因素双重叠加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了地形、气候、水分、日照和土壤等,土壤是环境因素的物质载体,光、温、水、气是等生态因子可通过土壤环境来体现。因此,本论文从土壤因子的途径开展无机元素的分析研究,总结其总体特征,探讨对有效成分的积累规律。首先,通过实地调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等8个省,25个产地和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分析得出:丹参产区分布在我国太行山脉以东,秦岭山脉中部以下;主要分布区在北纬28°~39°,东经103°~121°;海拔在1000下;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丘陵、山地等;气候主要为海洋气候过渡带,部分地区为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19℃。由此可见丹参适应力强,喜光照充足、空气较湿润的环境。其次,丹参栽培土壤类型多样,有红壤、棕壤、黄棕壤、黄褐壤、褐色土、紫色土等。丹参生长土壤的pH在5.63~8.68之间,平均值为7.41;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1%,中度贫瘠。N属轻度贫瘠,P属肥沃,K属严重贫瘠。土壤的肥力相差大,除了P元素以外,各产地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瘠。参照文献提出的丹参种植要求,碱解N>55,速效P>17mg/kg,速效K>130。各个产地的N、P、K有效态平均值分别为1446 mg/kg、125 mg/kg,可见速效P远超过标准,而N、K达不到标准。从无机元素的含量上比较,各个产地无机元素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不同程度差异性,其中微量元素的变异系数都在20%以上,差异明显;根际土有效态的含量变幅比较大,其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上。黄褐土和褐土中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潮土的Pb元素含量相对较高;棕壤As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红黄壤Fe元素含量相对较高。再其次,对丹参药材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含量相对较高的几个产地,土壤质地主要以粉粘黏土为主;结构块状;颜色黄棕;类型属黄褐土或褐土。同一产地野生样品相对于栽培高。pH值在6.19-8.39之间。丹酚酸B含量相对较高的几个产地,土壤质地主要以粉粘黏土为主;结构为碎状或块状;颜色以棕色为主;类型褐土为主。pH值在6.16~8.45之间。采用spss13.0对所测的有效成分与药材无机元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丹参酮ⅡA与土壤中无机元素无很好的相关性,而与药材中K呈负相关,与Cr呈正相关;丹酚酸B与土壤中无机元素无很好的相关性,而与药材中P、Cd呈正相关。我们对土壤中的N、P、K与所测定的有效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得知,N、P、K分别与有效成分呈负相关,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过量的肥力并不能有效的稳定丹参的品质,还会带来农残超标等的负面影响。根据调查采访得知,目前丹参的生产管理仍参照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没有按照丹参的生物学特性如生育期、营养特性、有效成分累积动态规律、需水需肥规律等进行规范化栽培,直接影响丹参的产量和质量。最后,对丹参药材无机元素做了分析,提出丹参药材有益和有害无机元素限量建议值。参照各国对食品或中草药重金属的规定,Pb、Cu、As和Cd的限量要求分别在5~10mg/kg、20 mg/kg、2-5 mg/kg和0.2~0.3 mg/kg的范围内。各个产地的Pb、Cu均在规定的限量以内,有4个产地的As不符合标准,Cd超标的情况最为严重。各类标准规定了中药有害元素的限量,而未对某一中药提出有益和有害元素的具体限度。无机元素参与植物代谢合成途径,与有效成分的积累密切相关。为了有效的稳定药材质量,我们通过对全国各产地丹参药材的无机元素分析,提出限量建议值为Mn 70.0 mg/kg、Cu 15.0 mg/kg、Zn 26.0 mg/kg、Fe 180.0 mg/kg. S0.03mg/kg、As4.0 mg/kg、Pb0.04 mg/kg、Cr 0.02 mg/kg、Co 1.0 mg/kg。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10-12
ABSTRACT  12-15
1 引言  15-18
  1.1 研究背景  15-16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7
  1.3 研究的目标  17
  1.4 研究内容  17-18
  1.5 技术路线  18
2 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  18-20
  2.1 调查地点的选择  18
  2.2 调查方法  18-20
    2.2.1 采样工具  18-19
    2.2.2 样品的采集  19-20
  2.3 样品的处理  20
    2.3.1 土壤样品处理  20
    2.3.2 药材样品处理  20
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0-27
  3.1 基本物理性质  20-21
  3.2 土壤基本特征值分析  21-26
    3.2.1 pH值  21-22
      3.2.1.1 试剂  21
      3.2.1.2 仪器  21-22
      3.2.1.3 样品处理方法  22
      3.2.1.4 pH的校正  22
    3.2.2 有机质的测定  22
      3.2.2.1 器材  22
      3.2.2.2 试剂  22
      3.2.2.3 样品处理方法  22
      3.3.2.4 方法的精确度  22
    3.2.3 N、P、K值的测定  22-26
      3.2.3.1 全N的测定  22-23
      3.2.3.2 P的测定  23-25
      3.2.3.3 K的测定  25-26
  3.3 结果与讨论  26-27
4 土壤元素分析  27-45
  4.1 根际土无机元素全量  27-37
    4.1.1 样品  27
    4.1.2 仪器与试剂  27
    4.1.3 标准操作液  27-28
    4.1.4 Cu、Co、Pb等元素的测定  28-32
      4.1.4.1 样品的制备  28
      4.1.4.2 无机元素全量的测定条件  28
      4.1.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8-31
      4.1.4.4 方法学考察  31-32
    4.1.5 B的测定  32-33
      4.1.5.1 试剂  32
      4.1.5.2 仪器  32
      4.1.5.3 操作步骤  32-33
      4.1.5.4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
    4.1.6 结果与讨论  33-37
      4.1.6.1 结果  33-35
      4.1.6.2 元素变异幅度分析  35
      4.1.6.3 重金属污染分析  35-36
      4.1.6.4 主成分分析  36
      4.1.6.5 土壤元素聚类分析  36-37
  4.2 根际土元素有效态  37-45
    4.2.1 K、Cu、Zn、Fe、Mn的测定  37-38
      4.2.1.1 样品  37
      4.2.1.2 仪器  37
      4.2.1.3 试剂  37
      4.2.1.4 样品处理  37-38
      4.2.1.5 测定条件  38
      4.2.1.6 标准曲线的绘制  38
      4.2.1.7 方法的检出限  38
      4.2.1.8 方法的精确度  38
      4.2.1.9 准确度实验  38
    4.2.2 碱解N的测定  38-39
      4.2.2.1 器材  38
      4.2.2.2 试剂  38-39
      4.2.2.3 样品处理方法  39
      4.2.2.4 方法的精确度  39
    4.2.3 有效磷的测定  39-41
      4.2.3.1 仪器  39
      4.2.3.2 试剂  39-40
      4.2.3.3 样品的处理  40
      4.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40
      4.2.3.5 测量  40-41
    4.2.4 B的测量  41
      4.2.4.1 仪器  41
      4.2.4.2 试剂  41
      4.2.4.3 测定步骤  41
      4.2.4.4 标准曲线的绘制  41
    4.2.5 结果与讨论  41-45
      4.2.5.1 结果  41-42
      4.2.5.2 无机元素有效态分布及丰缺度分析  42-43
      4.2.5.3 影响有效态含量因素分析  43
      4.2.5.4 Fe与Mn比值的分析  43
      4.2.5.5 根际土与空白土无机元素有效态比较分析  43-45
5 药材质量分析  45-58
  5.1 无机元素分析  45-54
    5.1.1 仪器  45
    5.1.2 试剂  45-46
    5.1.3 样品处理  46
    5.1.4 测定条件  46
    5.1.5 标准曲线的绘制  46-48
    5.1.6 方法的精确度实验  48
    5.1.7 方法的准确度考察  48
      5.1.7.1 标准品的测定  48
      5.1.7.2 加样回收率实验  48
    5.1.8 结果与讨论  48-54
      5.1.8.1 丹参药材样品中元素的测定结果  48-50
      5.1.8.2 主成分分析  50-51
      5.1.8.3 丹参药材富集性分析  51-52
      5.1.8.4 丹参药材有害元素  52-53
      5.1.8.5 Zn/Cu比值的分析  53
      5.1.8.6 丹参药材聚类分析  53-54
  5.2 丹参药材有效成分分析  54-58
    5.2.1 丹参酮ⅡA测定  54-55
      5.2.1.1 仪器  54
      5.2.1.2 药品与试剂  54
      5.2.1.3 方法  54-55
    5.2.2 丹酚酸B的测定  55-56
      5.2.2.1 仪器  55
      5.2.2.2 试剂  55
      5.2.2.3 方法  55-56
    5.2.3 结果与讨论  56-58
      5.2.3.1 结果  56-57
      5.2.3.2 有效成分的方差分析  57-58
6 结论与讨论  58-61
  6.1 道地产区基本特征  58
  6.2 土壤特性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58-59
  6.3 丹参药材的无机元素限量拟订  59-61
参考文献  61-64
致谢  64-65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65

相似论文

  1. 三种中药浸膏微波真空干燥工艺优化及降解动力学研究,TQ461
  2. 几种天然产物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评价和应用,R284.1
  3. 金催化磺酸盐与炔烃类加成反应及反式3-取代苯基丙烯酸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R914
  4. 铜、锌不同施用方式和AM真菌与施磷量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S567.53
  5. 铁、锰等微量元素对栽培丹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影响,S567.53
  6. 丹参酮ⅡA及烟酸对肥胖幼鼠心血管功能的影响,R285.5
  7. 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组分对肾纤维化JAK/STAT信号途径的干预作用,R285.5
  8. 丹参酮ⅡA微乳抗H22小鼠肝癌的研究,R285.5
  9. 丹酚酸A调控Nrf2通路对HepG2细胞氧化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R285.5
  10. 早期不全性胆道梗阻对豚鼠oddi括约肌的影响,R657.4
  1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和人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R692.3
  12. 过度训练及丹参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G804.2
  13. 丹参与维拉帕米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R285
  14. 低糖/无糖腹膜透析液超滤及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R459.5
  15. 仿生细胞膜技术研究中药活性成分,R284
  16. 通关藤、虎杖与消瘤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R286
  17. 复方丹参滴丸对凝血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R285
  18. 抗血栓Ⅰ号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探,R285.5
  19. 丹参酮Ⅱ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浆钙离子和内皮素的影响,R285
  20. 丹参水溶性酚酸成分提取纯化及质量标准研究,R284
  21.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TNF-α和IL-1β水平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R25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