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斜生褐孔菌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培养的研究

作 者: 苏明声
导 师: 王秋颖;高微微;兰进
学 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专 业: 生药学
关键词: 斜生褐孔菌 生物学特性 人工培养 交配型 形态特征
分类号: R28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对斜生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 (Ach.ex Pers.)J.Schr(?)t.的菌丝生长条件,人工培养,子实体诱导,交配型和形态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斜生褐孔菌的菌丝在固体培养时,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在pH6.0-10.0、温度28℃,黑暗的环境条件下最适宜菌丝的生长。(2)在人工段木栽培中,菌核的生长经历了营养生长、菌丝转色期、菌核原基形成期、片状结构期、菌核形成生长期、菌核冬季休眠期、菌核冬季休眠后生长7个阶段。菌核的形成需要10-15℃的低温刺激,菌核生长适温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好气性不强,菌核的形成及生长均不需要开袋通气,开袋后反不易形成菌核。(3)通过摇瓶培养实验,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筛选得到液体发酵优化培养基,其菌丝体生长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0g/l,大豆蛋白胨6g/l,无机盐为MgSO(4)·7H(2)O 0.5g/l,FeSO(4)·7H(2)O 1.5g/l;产生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g/l,大豆蛋白胨4g/l,MgSO(4)·7H(2)O 1.5g/l,FeSO(4)·7H(2)O 1.0g/l;培养温度、起始pH、接种量分别为28℃、6.0、10%时,有利于斜生褐孔菌液体发酵所产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产量。(4)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适合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最佳培养基为甘露醇酵母膏培养基,固体培养,20℃的温度条件下有利于子实体的发生,光照对子实体发生影响差异不明显。以上研究结果为斜生褐孔菌的人工栽培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交配型的研究是异宗结合担子菌生活史的核心内容。我们从斜生褐孔菌HH-1菌株的子实体收集、分离得到106株担孢子萌发的单孢菌株。以这106株单孢菌株为材料进行交配试验,通过采用三轮杂交系统测定,确定斜生褐孔菌的交配型为四极性异宗结合的担子菌。通过对斜生褐孔菌的形态学观察表明:(1)斜生褐孔菌菌丝体为多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菌丝细胞核数目不定,一般为2.10个,4核所占比例最大;(2)菌核为瘤状不规则形,表面粗糙多皱,颜色为褐色至黑色,菌肉黄褐色,质地松软;(3)液体摇瓶培养的菌丝体悬浮物在一个培养周期内的形态由初始的分枝菌丝物演变成絮状菌丝物,进而成为颗粒菌丝物共3个阶段的渐变过程;(4)子实体无柄,平铺群生或单生,迷宫状,子实体孔口边缘被绒毛状菌丝,子实层体有很多锥形或腹鼓状刚毛,孢子印白色,担子近棍棒状或桶形,顶端着生2-4小梗,担孢子宽椭圆形,表面光滑,大小为4.5—7.0μm×3.3—5.5μm,囊状体和孢子相间排列,圆锥形或梭型,顶端尖,表面有皱纹,大小为7—8.5μm×2.4—3.5μm。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9
英文摘要  9-11
前言  11-13
第一章 斜生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13-29
  1 命名与分类地位  13
  2 资源分布  13-14
  3 生物学特性  14-17
    3.1 斜生褐孔菌的形态  14-15
    3.2 人工培养特性  15-16
    3.3 人工驯化栽培  16
    3.4 液体发酵培养  16-17
  4 化学成分  17-20
    4.1 三萜类化合物  17-19
    4.2 多糖类物质  19
    4.3 三肽  19
    4.4 色素类物质  19-20
    4.5 叶酸衍生物以及芳香物质  20
    4.6 其他  20
  5 药理作用  20-24
    5.1 抗肿瘤  20-21
    5.2 增强免疫力  21
    5.3 抗病毒作用  21-22
    5.4 防治糖尿病  22
    5.5 抗炎  22-23
    5.6 抗氧化作用  23
    5.7 心血管系统调节作用  23-24
    5.8 抗血小板凝集  24
    5.9 保肝作用  24
    5.10 其他作用  24
  6 结语  24-25
  参考文献  25-29
第二章 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特性研究  29-35
  1 引言  29
  2 材料与方法  29-30
    2.1 供试菌株  29
    2.2 培养基  29-30
    2.3 试验方法  30
    2.4 数据处理  30
  3 结果与分析  30-33
    3.1 碳源对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0-31
    3.2 氮源对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1-32
    3.3 温度对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33
    3.4 pH值对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3.5 光照对斜生褐孔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3
  4 讨论  33-34
  参考文献:  34-35
第三章 斜生褐孔菌菌核的段木栽培初探  35-40
  1 引言  35
  2 材料与方法  35-36
    2.1 供试菌株  35
    2.2 培养基  35
    2.3 培养方法  35-36
  3 结果与分析  36-38
    3.1 斜生褐孔菌菌核形成及发育过程  36-38
    3.2 菌核的栽培管理要点  38
  4 讨论  38-39
  参考文献  39-40
第四章 斜生褐孔菌液体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40-55
  1 引言  40
  2 材料与方法  40-43
    2.1 供试菌株  40
    2.2 供试培养基  40-41
    2.3 菌丝平板培养  41
    2.4 液体种子培养  41
    2.5 摇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41-42
    2.6 正交实验  42
    2.7 发酵罐培养  42
    2.8 分析方法  42-43
  3 结果与分析  43-53
    3.1 摇瓶培养不同培养时期菌丝体生物量与胞外多糖产量的变化趋势  43-44
    3.2 温度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44-45
    3.3 摇瓶培养起始pH对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  45
    3.4 接种量对液体发酵产量的影响  45-46
    3.5 碳源对液体发酵产量的影响  46-47
    3.6 氮源对液体发酵产量的影响  47-48
    3.7 无机盐对液体发酵产量的影响  48-49
    3.8 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49-52
    3.9 发酵罐培养结果  52-53
  4 结论  53
  参考文献  53-55
第五章 斜生褐孔菌子实体的诱导和发生条件  55-63
  1 引言  55
  2 材料和方法  55-57
    2.1 菌种  55
    2.2 培养基  55-56
    2.3 培养方法  56
    2.4 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培养基筛选  56
    2.5 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率测定  56-57
    2.6 不同培养方式对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影响  57
    2.7 光照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57
    2.8 温度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57
  3 结果与分析  57-61
    3.1 适合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培养基筛选  57-58
    3.2 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率实验  58-59
    3.3 固体和液体培养对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影响  59-60
    3.4 光照对子实体发生的影响  60
    3.5 不同温度对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60-61
  4 讨论  61-62
  参考文献  62-63
第六章 斜生褐孔菌交配型的研究  63-72
  1 引言  63
  2 材料与方法  63-65
    2.1 材料  63-64
    2.2 方法  64-65
  3 结果与分析  65-70
    3.1 单孢菌株的获得  65-66
    3.2 菌丝荧光染色核型观察  66
    3.3 交配型配对实验结果  66-68
    3.4 四种类型交配型的验证  68-70
  4 讨论  70-71
  参考文献  71-72
第七章 斜生褐孔菌的形态学观察  72-82
  1 引言  72
  2 材料与方法  72-74
    2.1 材料  72-73
    2.2 方法  73-74
  3 结果  74-79
    3.1 菌落及营养菌丝的形态特征  74-75
    3.2 菌核的形态特征  75
    3.3 摇瓶液体培养斜生褐孔菌菌丝物的形态特征  75-77
    3.4 子实体形态  77-79
  4 讨论  79-80
  参考文献:  80-82
结论  82-83
致谢  83-84
作者简历  84

相似论文

  1.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2. 江蓠为基质的双齿围沙蚕亲体培育及个体早期发育研究,S968.9
  3.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4.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S435.4
  5.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6. 豆柄瘤蚜茧蜂田间动态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476.3
  7.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及耐寒性研究,S476.3
  8. 碳化二亚胺交联的脱细胞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生物学特性研究,R687.2
  9. 西宁地区硅酸盐细菌生物学特性及促生效应的研究,S144
  10. 高山被孢霉产生花生四烯酸的研究,TQ921
  11. 菊花花色嵌合体生物学特性及形成机理的研究,S682.11
  12. 江浙地区八角科植物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685.99
  13. 哈尔滨市光肩星天牛发生危害调查研究,S763.3
  14. 山核桃合子胚发育、体胚再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664.1
  15. 植病生防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研究,S476
  16. 侵染烟草的链格孢、葡萄孢及齐整小核菌的病原学,S435.72
  17. 靶向Survivin基因的siRNA对结肠癌作用的实验研究,R735.35
  18. 致犊牛肺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1
  19. 中国香青属植物系统分类学初步研究,Q948
  20. 昆明近代城市形态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TU984.2
  21. 淇河鲫鱼形态学和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研究,S917.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材 > 各类药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