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对教唆犯的处罚

作 者: 刘红艳
导 师: 李晓明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刑法学
关键词: 教唆犯 处罚依据 未遂教唆犯 对合犯 网络教唆犯
分类号: D9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教唆犯作为教唆他人犯罪的人,不仅是犯意的挑起者,也是犯意的传播者。教唆犯的教唆行为不但表明教唆犯本人具有鲜明的反社会性和极大的主观恶性,而且可能挑起被教唆者的犯罪意图,使被教唆者实施侵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它的犯罪机理在于:教唆犯不仅制造了犯罪,还制造了犯罪人。它所具有的双重危害性,使得我们探讨教唆犯的处罚,追究其刑事责任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采用比较研究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首先,对教唆犯的成立条件及性质进行了简要概述和界定;其次,通过对教唆犯处罚依据和原则的探讨,论述了我国现行刑法中对教唆犯的处罚;最后,着重于解决司法实践中关于教唆犯处罚的四个问题,包括对未遂教唆犯的处罚、身份教唆犯的处罚、对合犯中教唆犯的处罚和网络教唆犯的处罚。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8
引言  8-9
一、教唆犯概述  9-16
  (一) 教唆犯的性质  9-12
    1. 从属性说  9-10
    2. 独立性说  10-11
    3. 教唆犯的二重性说  11-12
  (二) 教唆犯的概念和成立要件  12-16
    1. 教唆犯的概念  12-13
    2. 教唆犯的成立要件  13-16
二、对教唆犯处罚的依据  16-22
  (一) 国外对教唆犯处罚的依据  16-19
    1. 责任共犯说  16-17
    2. 不法共犯说  17-18
    3. 惹起说  18-19
  (二) 我国对教唆犯处罚的依据  19-22
    1. 社会危害性说  19-20
    2. 法益侵害或威胁说  20
    3. 主客观相一致说  20-22
三、我国对教唆犯处罚的现行规定  22-29
  (一) 对教唆犯处罚的一般原则  22-23
  (二) 对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  23-24
    1. 全部适用说  23-24
    2. 区别适用说  24
  (三) 对教唆未遂犯的处罚  24-29
    1. 对“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的理解  25-26
    2. 对刑法第29 条第2 款适用的合理限制  26
    3. 对刑法第29 条第2 款的立法评析  26-29
四、对教唆犯处罚的其他问题  29-42
  (一) 对未遂教唆犯的处罚  29-32
  (二) 关于身份教唆犯的处罚  32-35
  (三) 关于对对合犯中教唆犯的处罚  35-38
    1. 关于对对合犯中教唆犯处罚的争论  35-36
    2. 对对合犯中教唆犯的具体处罚  36-38
  (四) 关于对网络教唆犯的处罚  38-42
    1. 对网络教唆犯定罪的条件  38-41
    2. 对网络教唆犯的具体处罚  41-42
五、结语  42-43
参考文献  43-4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6-47
后记  47-48

相似论文

  1. 论教唆犯的处罚根据,D924.1
  2. 利用无犯意人实现犯罪目的行为之定性,D914
  3. 对合犯问题研究,D924
  4. 论教唆未遂,D924.1
  5. 教唆犯若干问题探究,D924.1
  6. 情节加重犯疑难问题研究,D924.3
  7. 教唆犯中止形态问题研究,D924.1
  8. 独立教唆犯问题研究,D924.1
  9. 对合犯问题研究,D924.1
  10. 独立教唆犯问题研究,D914
  11. 教唆犯未完成形态研究,D924.1
  12. 论教唆犯的处罚,D924.1
  13. 论教唆犯中止的成立条件,D924.1
  14. 论片面对合犯,D924.1
  15. 我国刑法理论中教唆犯的性质及处罚依据的探讨,D924.1
  16. 教唆犯研究,D924.1
  17. 教唆犯的性质研究,D924.1
  18. 论教唆犯的未遂形态,D924.11
  19. 间接正犯问题初探,D914
  20. 共犯脱离问题研究,D924.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总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