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信用再担保探析-基于中小微企业信贷的视角

作 者: 王坤
导 师: 陈屹力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再担保 中小微企业 信贷
分类号: F83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已经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并占据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半边天,他们在就业、税收、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却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在信贷融资领域,一直未能取得比较公正的地位,这种境况已经困扰着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很长时间。我国为了改变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这种境况,不断地出台优惠政策,改革措施,力求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方面的压力。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久前的一场世界级的金融危机从海外席卷而来,致使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表现的更为突出:资金链断裂,出口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带来了各种连锁反应,导致我国很多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寒冰期。自2011年上半年以来,有关“中小微企业倒闭潮”、“钱荒"、“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新闻就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2011年,温州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中,不缺资金的仅占约12%,资金匮乏者竟占到80%以上,其中严重缺乏的更是高达20%。据《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0)》统计,目前国内设立时间仅1年的中小微企业没有一户获得贷款,设立2到3年的中小微企业只有39%能够获得贷款,而成立3到5年的中小微企业也只有46%可以获得贷款。目前,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普遍存在信贷结构不合理,“直接融资”比例较低,商业银行等间接融资困难、程序繁琐、抵押较高,民间借贷不规范、成本高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很多信用担保机构也未能幸免于难,成了连锁反应的受害者,很多信用担保机构本身的资本金就不大,有一次代偿往往就会导致其倒闭破产,这又反过来使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雪上加霜。造成此种现象,既有中小微企业自身特点的原因,也有银行等信贷机构及政策法规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信用担保与再担保体系的不健全。为了能够更好的带领我国中小微企业摆脱这种困境,提高信用担保机构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能力,我国在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及放大信贷供给的同时,开始建立我国的信用再担保体系,以从宏观上,从市场的角度对我国的中小微企业予以支持。我国信用再担保体系建设提出的时间较短,目前国内外对于信用再担保机构各方面理论目前主要还停留在研究探索阶段,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结论。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我国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建设模式及风险管理方面,有根据国外信用再担保体系的经验提出建议的;也有针对我国目前几家已经建立的省市级信用再担保机构进行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的;还有从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及监督管理等角度进行研究的;也不乏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在我国信用再担保体系的风险管理方面有所突破的,可能是由于数据的缘故,目前还没有学者能够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从我国中小微企业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信贷境况,随后通过对我国信用担保以及再担保体系发展现状及相关数据的调查研究,从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信贷机构以及国家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中小微企业信贷的影响。首先,本文依据信贷配给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关系贷款理论以及价值认同理论对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建设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做出了分析。根据西方的价值认同理论,信用再担保机构在通过信用担保机构间接的与广大中小微企业以及银行等信贷机构沟通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协助中小微企业在银行等信贷机构方面形成共同的价值认知,使中小微企业有机会与银行等信贷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有效的解决双方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信贷配给问题,帮助银行等信贷机构降低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最终建立起信任友好的关系型贷款,使中小微企业可以脱离担保,独立的与信贷机构进行信贷往来。其次本文根据信号传递及风险转移理论分析了信用再担保体系对信用担保机构的影响。其一,根据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信息传递理论,信用再担保机构可以被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一种附加信息传递给银行等信贷机构,提高他们在信贷机构心目中的地位及可信度,起到一种增信的功能,从而提高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放大倍数,使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受益;其二,信用再担保机构通过对信用担保机构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再担保,在其履行担保责任时可以起到一种风险资金的补偿作用,信用再担保机构凭借自身更加专业的风险识别、评估能力,也可以协助信用担保机构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监控指标,并能逐步提高信用担保机构以及整个信用担保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而对银行等信贷机构影响的分析,着重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入手。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引入,可以以信息共享的方式协助信贷机构控制与其合作的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加强信贷机构对于选择信用担保机构的区分能力,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风险,使其能够更好的管理风险,从而可能降低利率,扩大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规模。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建设可以从多个角度缓解我国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困境,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成立省、市级中小微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15家,其中国有信用再担保机构13家,由民营资本控股的信用再担保机构有2家;我国信用再担保机构的政策性资金已达85.5亿元,再担保规模已超过了700亿元,截至2011年1月,我国的信用再担保体系已经覆盖全国18个省市,并与200多家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信用担保与信用再担保的业务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一体两翼四层”的信用担保与再担保体系:“一体”是指我国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再担保与授信担保业务;“两翼"是指以民间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及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为必要补充,直接从事中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业务;“四层”是指中央、省、市、区县四个层级设立的信用担保机构。本文在通过对我国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市场以及信用再担保机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后,综合运用经济学、金融学以及数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收益的最大化原则,通过构造简化的数理模型,初步分析了我国信用再担保体系与中小微企业信贷的关系及传导机制:首先,根据风险转移理论,信用担保机构通过将自身的风险转移给信用再担保机构,降低了自身所积累承担的风险,信用担保机构自身营运时的所负担的潜在成本也随之降低,信用担保机构的增信能力却反而得到加强,信用担保机构就可以以更低的担保费率去拓展业务,这不仅增加了信用担保机构的竞争力及其生存能力,也使得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能够负担的起担保费用,获得更多的信用担保,贷款利率也能相应降低,从而申请到更多的信贷资金,使得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量得到提高。信用再担保机构可以通过对自身再担保分担比例及再担保费率的调节来影响信用担保机构的增信能力及担保费率,进而影响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水平。因此,合理的设置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再担保分担比例及再担保费率对于解决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相当重要的。其次,根据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信用再担保应当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国家应当给予相应的支持,通过建立信用再担保体系,不仅可以把市场机制引入国家对担保市场及信贷市场的调节,而且通过对信用再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资金的调节,进而影响其再担保费率与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可以对我国的中小微企业信贷市场进行控制与调节。所以,我们要合理运用我国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通过调整我国对于信用再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力度,来达到调配资源,调整资金流向及规模的效果,扶持和规范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最后,本文结合模型应用计算机仿真模拟对模型做了实证分析,并根据所得到的结论,针对我国信用再担保体系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就未来我国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4-8
Abstract  8-10
目录  10-12
1. 绪论  12-16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4
  1.2 论文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5
  1.3 创新与不足  15-16
2. 文献综述  16-22
3. 我国中小微企业现状分析  22-31
  3.1 我国中小微企业的概念与划分  22-24
  3.2 我国中小微企业现状  24-31
    3.2.1 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24-25
    3.2.2 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25-28
    3.2.3 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28-31
4. 我国的信用担保与再担保  31-40
  4.1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  31-35
    4.1.1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现状  32-33
    4.1.2 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33-35
  4.2 我国的信用再担保体系  35-40
    4.2.1 我国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发展现状  36-37
    4.2.2 我国信用再担保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37-40
5. 信用再担保与中小微企业信贷  40-61
  5.1 理论分析  40-46
    5.1.1 从中小微企业的角度  40-42
    5.1.2 从信用担保机构的角度  42-44
    5.1.3 从政府机构的角度  44-45
    5.1.4 从信贷机构的角度  45-46
  5.2 模型分析  46-53
    5.2.1 基本假设  46-47
    5.2.2 影响关系研究  47-51
    5.2.3 影响机理分析  51-53
  5.3 计算机仿真模拟  53-61
    5.3.1 担保分担比例对银行风险容忍程度的影响  53-54
    5.3.2 再担保分担比例对担保机构风险容忍程度的影响  54-56
    5.3.3 再担保费率对担保机构风险容忍程度的影响  56-58
    5.3.4 再担保费率对再担保机构风险容忍程度的影响  58-59
    5.3.5 风险补偿比率对再担保机构风险容忍程度的影响  59-61
6. 对策与建议  61-67
  6.1 加大政府支持、增进风险补偿  61-62
  6.2 合理控制风险、增大风险分担  62-63
  6.3 建立信用担保机构评级制度  63-64
  6.4 浮动再担保费率,放大再担保杠杆  64
  6.5 创新业务品种、健全监管法规  64-67
参考文献  67-69
后记  69-70
致谢  70

相似论文

  1. 陈云综合平衡思想研究,D232
  2. 让与担保的制度构成与移植可能,D923
  3. 公司为股东担保法律问题研究,D922.291.91
  4. 公司对外担保效力研究,D922.291.91
  5.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研究,F276.3
  6. 重庆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体系研究,F276.44
  7. 建筑工程担保风险预警机制研究,TU71
  8. 深圳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F832.4
  9. 买卖合同中物之瑕疵担保责任研究,D923.6
  10. 董事会特征、关联担保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F832.51;F224
  1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F276.3
  12. 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D923
  13. 担保物权审判实务与对策,D923.2
  14. 银行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探讨,F832.4
  15.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瓶颈破解的应用研究,F832.4
  16. 基于价值融资的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途径改善研究,F832.4
  17. 保证和物的担保并存制度研究,D923
  18. 融资租赁合同研究,D923.6
  19. 论非法吸储担保帮助犯的认定,D924.3
  20. 论公司对外担保的效力,D922.291.91
  21. 基于内部视角的中小企业信贷约束影响因素研究,F83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信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