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多元主体研究

作 者: 李玲
导 师: 李兴民
学 校: 电子科技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公共产品 基础设施 治理 供给机制
分类号: F3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对农村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各种要素总和。根据其公共产品属性将其分为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和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两种性质不完全相同的基础设施可以采取不完全相同的供给机制。当前我国基础设施供给存在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供给中重建轻管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农村基础设施自身性质的客观原因,还有农村基础设施不畅通的需求表达—项目决策机制,不对称的政府投融资体制和不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等机制上的主观原因。治理是指政府、企业、第三部门、个人等多元主体通过合作达成协议共同参与公共事务供给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用治理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不仅能包含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多元主体及其相互间的作用机制,还能弥补单纯用公共产品的性质分类来论述基础设施供给的不足。目前治理视野下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主体有政府、私人机构、金融机构、村组织、农民等。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和引进治理理论之后,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供给分为三个阶段:供给起点阶段、供给过程阶段、供给绩效阶段,并提出在第一阶段要构建畅通的需求表达—项目决策机制,第二阶段要视具体的基础设施而定,对于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要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的供给机制,对于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构建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在第三阶段,要构建全方位的绩效评价机制。第一阶段的需求表达——项目决策机制主要是指通过村组织或直接通过走访调研,听证会、座谈会或新闻媒体等形式以确保农民的需求偏好能够反映到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决策中去,从而在源头上就纠正供给结构不合理问题。第二阶段,政府要树立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理念,对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采取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财力事权,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对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要进一步明确产权、改革政府审批制度以激励私人机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对银行进行贴息优惠、加强对政府投融资的资金监管等措施来增加基础设施供给的总量和提高供给中的资金利用效率,并加强对由私人机构供给基础设施的监督和调节来保证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数量、质量和运作效率。第三阶段,全方位的绩效评价机制主要是指政府应明确基础设施的绩效评价标准,疏通评价渠道,采用公众性评估和专家型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基础设施的供给绩效。最后将供给绩效的评价结果运用到前两个阶段,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的良性循环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绪论  11-17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2
    1.1.1 研究背景  11
    1.1.2 研究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5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4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4-15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7
    1.3.1 研究思路  15
    1.3.2 研究方法  15-17
第二章 论文的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17-21
  2.1 论文基本概念界定  17-20
    2.1.1 农村基础设施的界定  17-18
    2.1.2 农村基础设施的性质  18-19
    2.1.3 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19-20
  2.2 论文基础理论阐释  20-21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0-21
第三章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一元主体供给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29
  3.1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现状  21
  3.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21-24
    3.2.1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  21-22
    3.2.2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失衡  22-23
    3.2.3 一元主体供给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效率低下  23-24
    3.2.4 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不到位  24
  3.3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4-29
    3.3.1 一元主体供给使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  25
    3.3.2 农村基础设施性质所致  25-26
    3.3.3 不畅通的需求表达—项目决策机制  26-27
    3.3.4 不对称的政府的投融资机制  27-28
    3.3.5 不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28-29
第四章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多元主体趋势分析  29-35
  4.1 多元主体取代一元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发展趋势分析  29
  4.2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多元供给主体分析  29-35
    4.2.1 政府主体  30-31
    4.2.2 企业主体  31-32
    4.2.3 金融机构主体  32-33
    4.2.4 村组织主体  33-34
    4.2.5 农民主体  34-35
第五章 构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机制的对策  35-51
  5.1 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起点阶段  36-38
    5.1.1 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表达主体  37
    5.1.2 构建农村基础设施的畅通的需求表达——项目决策机制  37-38
  5.2 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的多元参与机制  38-39
    5.2.1 政府主导,构建城乡一体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体系  39
    5.2.2 市场优化,发挥市场主体在供给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  39
    5.2.3 社会协作,凝聚各类中介组织的协作互助合力  39
    5.2.4 农民参与,增强农民个体的自主服务能力  39
  5.3 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过程阶段  39-49
    5.3.1 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供给机制  40-43
    5.3.2 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构建规范的市场化供给机制  43-45
    5.3.3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的实例研究  45-49
  5.4 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绩效机制  49-51
    5.4.1 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绩效评估的重要性  49
    5.4.2 构建全方位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绩效评价机制  49-51
第六章 结论  51-53
参考文献  53-56

相似论文

  1.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更换与业绩的实证研究,F224
  2.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研究,F275
  3.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点与治理研究,D917
  4.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计生两非”问题研究,C924.21
  5.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6. 新形势下信访处理中的腐败及其治理研究,D632.8
  7.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8. 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G206
  9.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研究,G647
  10. 基于IAD框架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公共物品的供给影响因素分析,X33
  11. 侵蚀红壤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肥力质量评价,S158
  12. 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及机制研究,S157
  13. 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G717
  14. 我国民防局(办)的基本职能定位研究,E256
  15. 地方政府治理进程中的警务机制改革研究,D631.1
  16. 网络参与视角下的公共危机治理研究,D630
  17. 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D422.6
  18. 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的预防与治理研究,F426.92
  19. 职务犯罪潜伏期调查研究,D917
  20.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研究,F276.6
  21. 渤海湾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对策研究,F426.22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